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有关要求,按照省、市、县会议精神,推动系统解决传统地膜回收难、替代成本高的问题,有效治理农田"白色污染",立足稳定粮食供给, 确保粮食安全,做到科学使用回收地膜。结合老君坡镇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基本情况
(一)全镇基本情况
老君坡镇位于会宁县东南部,东邻宁夏西吉县、甘肃静宁县,西连会宁八里湾乡,南靠太平店镇,北接平头川镇,流域面积138.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2.6万亩。共辖13个行政村、1个社区,78个村民小组和1个居民小组,现有户籍人口5205户21033人,其中常住人口3946户17049人。耕地面积丰富,全膜玉米、黑膜马铃薯基础产业良好。全镇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紧紧围绕“乡有产业,村有特色,户户增收,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发展思想,突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按照《白银市现代丝路寒旱农业标准化种养产业园和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创建方案》要求,老君坡镇计划打造1个小杂粮标准化种植产业园、2个肉羊标准化养殖产业园、2个肉牛标准化养殖产业园和8个马铃薯标准化产业园,覆盖全镇13个行政村1个社区,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步伐,“十四五”期间实现全乡经济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
(二)地膜覆盖应用与回收利用状况
在全镇13个行政村1个社区推广全膜玉米种植3.2万亩全部为秋覆膜,推广黑膜马铃薯种植4.1万亩, 覆膜年限一般马铃薯一年一次,玉米2-3年揭膜一次。近年来通过人居环境整治、大力宣传废旧地膜对农业生产的危害、衔接邻近乡镇回收组织到乡回收等措施,切实加强地膜源头防控,按照"减量化、资源化、 再利用”的循环经济理念,始终坚持把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和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紧密结合起来,有效促进废旧农膜的回收利用和循环农业产业发展,确保耕地和粮食安全,2022年废旧地膜回收率平均达50%。
二、基础条件
结合产业分布,充分挖掘现有资源,按照"政府引导、 企业市场运作、群众自觉参与、农膜循环利用"的思路, 构建镇、村、社三级协调工作体系。按照"有人员、有场所、 有标识、有台账、有机制"的要求,计划在全镇建立废旧农膜回收网点1个,流动贩子3个,全面推进镇、村、社三级废旧农膜回收网络建设,逐渐建立乡域内全覆盖的废旧农膜回收网络体系,形成“源头 减量替代、农户主动捡拾、贩子积极回收、网点应收尽收" 的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模式。基本实现"多点回收、统一处置、全量再利用"。
三、实施必要性
每年就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约3.2万亩,2022年废旧地膜产生量多,捡拾成本高,受疫情影响,企业回收加工亏损,严重影响回收企业加工的积极性。推广应用加厚高强度地膜,全生物降解地膜,可大量减少废旧地膜产生,有力提升土壤环境保护。 地膜覆盖的明显效果之一是提高土壤温度。其次保持土壤水分、提高土壤肥力、抑制杂草的生长等功效。因老君坡镇地域条件就是山大沟深干旱少雨,通过使用地膜,能更有效地防止土壤水分蒸发,长期保持土壤水分,起到保温增温的作用,还能减少各种病害的发生。地膜的推广应运极大地提高了粮食的产量。但大量残留在土壤及地表的地膜对人居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随着地膜用量的不断增加,残留量必将持续增加。"白色污染"对农业生态环境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残留地膜在土壤中可存在上百年不分解,导致土壤水分含量下降,减弱耕地的抗旱保墒能力,降低土壤肥力水平,阻碍 根系的伸展和对水分养分的吸收,导致减产。影响农业机械 播种、施肥、除草等田间作业等。因此,推广使用加厚高标准地膜,不仅可以减少残膜污染,在废旧地膜回收时,降低地膜捡拾劳动强度,省时省力,同时也提高废旧地膜的回收利用率。
四、目标和重点任务
(一)目标任务
2022年推广应用加厚高强度地膜 8000亩,试点预计废旧地膜回收率达83%以上。通过加厚高强度地膜的使用,使农田地膜残留量实现零增长,争取完成县试点项目。经过持续努力,地膜科学使用和回收利用水平得到全面提高,农田"白色污染"得到有效控制,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双赢"目标。
(二)试点范围及内容。
1.试点时间。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完成秋覆膜和2023年顶凌覆膜任务0.8万亩。
2.试点范围。在全镇13个行政村1个社区,推广使用0.015毫米 及以上的加厚高强度地膜,完成玉米种植0.8万亩的任务。
3.地膜采购。加厚高强度地膜8000亩,补贴标准为每亩补贴31.5元,在资金到位后县农业农村局组织完成加厚地膜的招标采购工作。
4.试点路径。一是以村为单位,对全村所有使用地膜的农户(种植大户、农业合作社)进行摸底登记造册,内容主要包括农户姓名、使用地膜的农作物品种、面积、覆膜 方式等确保数据真实准确无误;二是各村委会与农户签订加厚高强度地膜使用承诺书,主要包括(示范作物、田间管理、产量测定等)。
5.补贴方式。补贴方式为直接补贴。补贴部分由县农业农村局统一招标采购,由第三方直接送至乡镇,经乡镇主要领导及有关部门验收确认后,村社干部发放到老百姓手中。铺设及播种面积由各村监管,按照铺设面积验收、登记造册,建立台账。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建立由分管领导亲自抓,镇党委、政府牵头的工作机制。抓好地膜科学使用回收组织推进工作,衔接县农业农村局适时召开试点启动会、政策宣讲会、技术推进会等,并通过建立固定监测点,动态监测掌握地膜科学使用回收情况,对试点开展情况进行督促指导,推动任务落实、资金落实、技术和服务落实等工作。
(二)强化资金规范使用。 根据甘肃省废旧农膜回收利 用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省级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专项资金的使用坚持"政府引导、突出重点、专款专用"的原则。保障资金规范使用,资金补贴发放情况予以公示,广泛接受社会监督。
(三)强化监督管理。 贯彻落实《农用薄膜管理办法》, 加强地膜全程监管。深入组织开展市场执法检查,农资打假等专项行动,定期开展产品质量抽验,对销售非标和厚度小于0.012毫米的企业等加大处罚,对未按法律规定回收废旧地膜的生产者、销售者、使用者,依法做出处罚。
(四)强化技术指导。 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派技术人员进行全程技术指导,确保各项技术环节落实到位。要把示范地块作为试验田、示范田和高产技术展示田,进一步提高产量,使农民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同时要加强对加厚地膜应用调查与残留污染监测。
六、效益分析
(一)社会效益。 通过项目实施,可以充分治理全乡的废旧地膜污染。一是通过改善农业基础条件,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二是通过加强废旧地膜回收利用,改变"白色污染"现状,改善村容村貌, 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可持续性发展。三是通过开展技术培训,增强群众环保意识,普及地膜回收技术,通过利用先进机械收集的方式,提高废旧地膜回收率,改善土壤环境,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二)经济效益。 由于残膜影响和破坏了土壤理化性状, 必然造成作物根系生长发育困难。凡具有残膜的土壤,阻止根系串通,影响正常吸收水分和养分;在作物株间施肥时,有大块残膜隔离则隔肥,影响肥效,致使产量下降。据田间调查测定结果: 地膜覆盖20年残膜危害造成减产平均达3%。依托项目建设实施,可改善全乡农业环境,促进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生态效益。 地膜铺设是以提高旱作农业生产力为 目的,高效利用自然资源,实现农业产出大幅度增长和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为任务。通过加厚高强度地膜使用,增加回收利用废旧地膜能力,改善土壤环境,促进经济发展,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并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