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主页

强农惠农

会宁县打造特色旅游产业加快脱贫步伐

部门:农业农村局 | 栏目:强农惠农 | 来源:白银日报 | 作者: | 日期:2018-06-04 09:48:19 | 阅读: 3800

大墩村位于会宁县城以南三十公里华家岭山麓一带,这里海拔较高,气候潮湿,生态优良,景色宜人,加之大墩梁国家级红军烈士陵园坐落于此,使得大墩村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村。

到了大墩村,一下车,一股香甜的花粉味扑面而来,沁人心脾。初夏时节,这里群山环抱,绿树环绕,梯田层叠,一处处盛开的油菜花连成一片金黄的海洋,令人心旷神怡,惊叹不已。来到这里的游客兴致勃勃地走进田野,或在花海深处尽情地拍照、采摘,或凑近花朵忘情地吸吮油菜花的芬芳,或站到高处尽兴地摄影、写生……正所谓油菜花开满地黄,丛间蝶舞蜜蜂忙;清风吹拂金波涌,飘溢醉人浓郁香。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会宁县结合县情,以体现农耕文化为重点,开发建设了一批具有民俗风情和地方特色的体验性项目和农家乐项目,昔日的穷山沟、荒山坡、贫困村变成了市民青睐的“生态园”、农民增收的“聚宝盆”。如今,像大敦村这样风景如画的村镇在会宁大地上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地发展、崛起。

牡丹盛景“醉”游人

坐落于五十铺岳家沟的会宁牡丹园是通过“三变”模式于2015年启动建设的一个旅游项目。该园既是一个综合产业园,又是一个集观赏、采摘、体验于一体的休闲农场。园内共栽植油用牡丹250万株,15年以上大牡丹20万株,移栽百岁牡丹5株,其中一株为150年。同时,园内还培育了各类果树苗、观赏苗20万株,芍药、月季、菊花105亩,栽植各类海棠、梅花60亩3000余株。5月12日,“第一届甘沟驿乡村生态旅游节暨会宁·牡丹园开园仪式”在甘沟驿镇岳家沟举行,搭乘“第七届甘肃·会宁红色旅游文化节”的东风,以牡丹观赏为主的乡村生态旅游正在当地悄然发展。

大沟深处“杏花村”

会宁县大沟镇是全省40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而厍弆村也是全省3720个深度贫困村之一。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厍弆村深度挖掘自然、历史、人文等资源,充分发挥古堡、杏林、有机蔬菜等优势,大力发展乡村公益旅游,现在的面貌已经焕然一新。

厍弆村有千年古城的“古”,50多个古堡的“荒”,更有百年学窑的“情”,千亩杏林的“雅”,新生桃花苑的“艳”,传统农家茶饭的“香”,田园新果蔬的“甜”。当地特有的“杏花村·厍弆公益乡村游”有苍茫远山、杏林秋韵、石磨岁月、秦腔人家、田家鸡黍、贡生故居、通安怀古、采薇采菽、古堡轶事、翰林墨迹、黄川寻古等28个景点,游客可以在游览百年古堡中感悟世事沧桑,在深入古旧学窑时感悟书中乾坤,在“状元人家”读懂乡村孩子成长成才的道理,在“博士之师”加深师道授业解惑的永恒,在石磨体验中体察岁月年轮。

“大沟深处杏花村·厍弆公益扶贫乡村游”已成为会宁乡村旅游的一张靓丽名片。特别是今年以来,厍弆村积极探索“三变”改革模式,全力推进精准扶贫“一户一策”产业达标全覆盖,将新种植的2000座塑料大棚、2000亩杏林、100亩水蜜桃、12000亩小杂粮都纳入认领认购范围,认购认领资金达到20多万元,为实现农民增收和村级集体经济增效奠定了良好基础。

“以农为本”精品游

为了体现各村镇的独特之处,会宁县在乡村旅游方面突出“以农为本”。重点打造了会宁红堡子多元文化与生态农业旅游基地,以孝道文化讲堂、乡村窑洞、农耕文化体验、绿色食品品尝为内容的农家乐示范户。

说起农家乐,一家一品的“风情农家乐”让游客体验到了原汁原味的烤土炉子、喝罐罐茶、睡毛毡炕、吃土锅子等农村生活,纯天然“绿色农家乐”让游客“游在会宁大地、品尝会宁小吃”已成为一种旅游时尚。而以长征胜利景园、微缩景观和会宁“三苦两乐”教育精神为内容的红色精品游;以鸡儿嘴、祖厉人家、红堡子、大山川等地参与式、体验式的乡村体验游;以铁木山、桃花山省级森林公园为依托,充分发挥马明心教堂、牛门洞新石器时代遗址等景区功能,融自然风光、宗教旅游、文物古迹为一体的生态休闲游,都让游客感受到了别具特色、以农为本的现代乡村旅游。

人间四月芳菲尽,乡村旅游正当时。曾几何时,广大市民羡慕婺源的油菜花田、洛阳的牡丹花开,如今白银人也有了自己的油菜田、牡丹园,这些都源于“乡村振兴战略”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目前,会宁县已发展旅游示范村7个,农家乐138家。其中国家旅游局“金牌农家乐”称号的4家、星级农家乐4家、示范户4家、大型休闲山庄10余家。

会宁,这座历史悠久、闻名遐迩的红色古城正以“乡村振兴战略”为依托,融汇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积极实施生态农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打造了一批以大墩梁油菜花、甘沟牡丹园、厍弆杏花村等为看点的乡村旅游品牌,延长了产业链条,带动了产业增收,加快了脱贫步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