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宁县坚持把草畜产业作为促农增收的支柱产业,提出“发展是第一要务、草畜是第一产业”,将肉牛养殖作为精准扶贫的主导产业来抓,依托农户家庭规模养殖为主的“小群体、大规模”模式,全县肉牛养殖得到了迅猛发展,走出了一条“小群体、大规模”的特色产业扶贫“牛”路子。
区域布局集中连片。以千家万户养牛为基础,规模养牛为主体,加快良种繁育,增加饲养量,重点发展优质肉牛,建设全省肉牛产业大县。基本形成了以东南部二阴山区为主的肉牛养殖集中区,同时,大力发展杨集、党岘、太平等11个肉牛养殖重点乡镇和98个肉牛养殖规模村,其中贫困村54个。
规模养殖快速发展。始终把拓展延伸产业链条作为草畜产业现代化的基础,着力培育完善产业体系,逐步转变传统养殖加工方式,通过积极争取国家、省、市扶持,招商引资等方式,建成肉牛加工型龙头企业1家(甘肃弘利农牧科技有限公司),肉牛养殖龙头企业15家,养殖小区(场)、合作社134个。全县肉牛饲养量在50至100头的养殖场有56家,100头以上的养殖场有28家;集中饲养农户在10户以上的养殖小区有6家,带动农户10户以上的合作社有35家。
示范创建成效明显。在肉牛产业重点乡镇,以“整村推进”为突破口,聚焦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015年年底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共养殖基础母牛1.12万头;建档立卡贫困户利用精准扶贫贷款资金,2016年引进良种基础母牛0.31万头,2017年引进良种基础母牛0.58万头,2018年1—4月引进良种基础母牛0.25万头。截至目前,建档立卡贫困户饲养基础母牛达到2.91万头,推广肉牛标准化养殖,示范引导养殖户由传统养殖向规模化、标准化养殖转变。
养殖收入稳定乐观。按现行市场行情,经过统计测算,引进一头10月龄西门塔尔等良种基础母牛市价为1万元。从引进10月龄基础母牛开始计算,按照一头基础母牛生产期为8年产6胎犊牛计算,农户在不计粗饲料及人工成本的情况下,8年饲养成本为16800元,年均饲养成本为2100元,销售收入为72000元;10月龄犊牛平均每头价值10000元,8年产6头犊牛共60000元;8年后淘汰母牛收入12000元。这样计算,饲养一头基础母牛年均利润5650元,收入可观。
提质增效不停步。会宁县全面落实肉牛产业奖补政策,充分调动贫困户发展肉牛产业积极性,激发了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对11个肉牛养殖重点乡镇贫困户每引进1头良种基础母牛,补助5000元,每户最多补助4头;贫困户达到饲养基础母牛5头以上的达标标准,每户每年补助2500元,连续补助4年。“通过强化政策扶持引导,力争到2020年,全县肉牛养殖户达到2.5万户以上,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肉牛养殖户达到1.2万户以上,占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比重达到30%以上;全县肉牛饲养量达到20万头以上,饲养基础母牛在5头以上的肉牛养殖户达到20000户以上,占全县肉牛养殖户的比重达到80%以上,真正让肉牛产业成为会宁群众致富奔小康的‘牛’产业”。会宁县农牧局负责人信心满满地对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