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共白银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做好2022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考核评估工作的提示函》要求,新添堡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以“十聚焦十到位”为抓手,结合集中排查、专项排查以及第二轮排查工作,认真审视村户存在问题和短板,形成问题台账,落实销号管理,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扎实做好后评估工作。现将自查自评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新添堡回族乡地处华家岭北麓、县城东南部15公里处,流域面积208平方公里,国道247线穿线而过,交通便利,是一个回、汉、东乡三个民族聚居的民族乡,全乡共辖13个村,79个村民小组5563户19586人(常住人口2338户10754人),其中少数民族15594人;乡党委下辖15个基层党组织,共有党员570名(其中:女党员105名);低保户共293户844人(一类低保104户206人,二类低保110户321人,三类低保79户317人),特困供养24户30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6户8人;现有脱贫人口1614户7668人,脱贫不稳定户28户154人,边缘户13户62人。2021年全乡人均纯收入达到9866元。
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重点工作开展情况
(一)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措施落实方面。严格按照“四个不摘”要求,对已脱贫户、“三类户”保持脱贫攻坚政策和支持力度的连续性,落实产业、就业发展扶持政策。结合“五覆盖一督查”、“十聚焦十到位”、防返贫监测帮扶第二轮排查专项行动,通过入户走访、实地查看等方式详细精准摸排农户近期生产生活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将因病、因灾、因突发事件等存在返贫致贫风险的家庭,及时纳入监测范围,今年共识别纳入4户25人,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全面精准落实各类帮扶政策。累计申请脱贫人口小额信贷218户1090万元,发放130户650万元,近期又排摸103户,正在有序调查开展贷款业务。有效解决脱贫户和监测对象发展种养产业缺乏启动资金的问题。
(二)巩固“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成果方面。严格落实四个不摘,健全完善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着力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四项保障”。教育方面:巩固义务教育控辍保学成果,全面落实低收入家庭学生教育帮扶机制,进一步提升控辍保学工作质量,全乡现有1357名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全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享受“两免一补”和“营养餐”教育资助政策。同时,进一步改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完善教育配套设施,保证适龄儿童义务教育就近入学。基本医疗:公共卫生服务网络逐步健全,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所有建档立卡脱贫户、边缘易致贫人口100%参保,公共卫生服务网络逐步健全,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住房安全:按照“四全一规范”(全鉴定、全改造、全拆除、全标识,规范档案资料)工作要求,累计排查房屋2445间,初判发现存在隐患房屋0间(其中:用作经营自建房41间、未用作经营自建房2371间、非自建房33间),对农村住房进行安全隐患排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2022年排摸抗震房9户,已全部竣工,全力保障了住房安全。饮水安全。全乡采取“自来水入户+水窖”解决安全饮水2146户,建成4处集中供水房,覆盖农户130户。采取“自来水邻里取水+水窖”解决安全饮水173户,安装净化设备48户,实现了常住人口安全饮水全覆盖和稳定供水。2022年乡村两级筹措资金,改造入户冻管20.35公里,改造水井35户,重新埋深入户管道325户,新接通自来水3户。
(三)易地搬迁后续扶持方面。全乡“十三五”期间实施易地扶贫搬迁54户256人,其中钟鼓楼安置点40户193人,北二十铺天润嘉苑安置点13户59人,郭城镇新堡子安置点1户4人,实现了所有搬迁户稳定搬迁入住,易地搬迁人口中有稳定就业53户255人,其中通过技能务工就业36户,通过劳务务工、自主就业17户。
(四)产业帮扶方面。抢抓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三年倍增行动实施政策机遇,以国道247线过境段为主轴,着力打造现代农业种植示范带,今年向农户免费发放地膜148吨,已全面完成全膜玉米种植4.1万亩、黑膜马铃薯3.3万亩;扎实开展撂荒耕地整治工作,组织乡村干部逐地块核实,通过分类施策、因地制宜,依法推进复耕复种,全乡整治撂荒地1639.58亩(永久基本农田1330.41亩)。基础产业:全乡有耕地面积13.6万亩,今年以来,种植全膜玉米4.1万亩、黑膜马铃薯3.3万亩,其中建档立卡村种植全膜玉米2.3万亩、黑膜马铃薯2.1万亩,建档立卡户种植全膜玉米1.8万亩、黑膜马铃薯1.5万亩,人均种植全膜玉米2.4亩,种植黑膜马铃薯2亩。主导产业:深入落实中央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学习借鉴张掖肉牛养殖产业发展经验,在建链、延链、补链、强链上下功夫,有序构建肉牛养殖全产业链。全乡2338户常住户中,有1715户从事肉牛养殖,占73.3%,其中基础母牛5头以上达标户718户,肉牛饲养量达到1.5万头,肉羊饲养量1.1万只。今年以来,新引进基础母牛82头、基础母羊110只,其中建档立卡户引进基础母牛25头、基础母羊45只。特色产业:种植小杂粮12000亩,其中建档立卡户7600亩;种植中药材1200亩,其中建档立卡户480亩。劳务产业:对有劳动能力的监测对象,加强就业技能培训,通过劳务帮扶协作空缺公益岗位补聘等,优先提供就业岗位,帮助其转移就业。2022年完成劳务输转3177人,劳务培训120人;续聘乡生态护林员8人,村生态护林员39人,公益性岗位人员77人(正式64个,临时性13个),利用光伏发电分红资金在河屲村招聘公益性岗位人员15人。
(五)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升方面。积极有序开展“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按照每年20%的比例建设美丽乡村,2022年实施道口村生态地质灾害避险搬迁项目,推进沙湾村、三合村、苦水村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全面推进农村卫生改厕,2022年实施农村改厕590座。东西部协作促乡村振兴:新添堡回族乡2022东西部协作项目为道口村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项目,建设内容为道口村新农村示范点基础设施提升改造(200万)和环卫设备采购(20万)。目前示范点的建设已经全部完成,正在申请县级验收。强化村级阵地建设:河屲村新建建筑面积为180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一处。沙湾村、新添村打造县级标准化先进党支部。新添村、道口村、大寺村等村积极创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道德讲堂、健全农家书屋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强化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目的,补齐民生短板,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健全保障体系:认真落实全民参保,确保全民社会保险参率达95%以上,医疗保险参保率巩固在98%以上。强化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临时救助等社会救助力度,落实好救助政策,健全完善社会救助、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制度,编密织牢基本生活保障安全网。
(六)基层治理方面。按照党建引领“五治融合”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的要求,聚焦“五治融合”基层治理难题,扎实开展“百日攻坚”行动,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固优势,不断推进党建引领“五治融合”向基层延伸,向纵深推进。按照“规模适度、无缝覆盖、便于服务”的原则,建立“四级网格”体系,设置二级网格1个,三级网格13个,四级网格79个,下设网格单元217个,每个网格单元配备1名网格员,联系10-20户群众,全乡户籍人口实现全覆盖。健全信息采集、定期排查、联动处置机制,强化基层精细化服务管理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开展“我是党员十带头”行动,完善党员“先锋指数”,设立党员先锋岗130余个,65名致富党员结对帮扶困难群众330人。全面开展“四必访、四必到”活动,结合农房安全隐患排摸、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一行动一活动”,排查矛盾纠纷15件,为61户因病、灾突发困难群众申请临时、急难救助,走访慰问经济困难老年人123人。依托“码上反映·马上办理”民情直通平台,拓宽群众诉求反映渠道,畅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助推基层治理与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同频共振”。大力化解信访积案,紧盯全乡2名信访重点人员,落实“一人一方案”措施,把信访重点人员稳控在当地,切实做到息事宁人、定纷止争、案结事了,确保党的二十大信访安全保障工作万无一失。截至目前,全乡“码上反映”事件44件,44件全部及时答复化解,事件及时有效处置达到100%,为维护民族团结和谐稳定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扎实开展村集体经济专项核查,逐村分析研判,完善村集体经济增收措施。建立党支部书记抓基层党建、“五治融合”工作责任、问题、整改“三张”清单,排查梳理突出问题27条,召开专题会议,建立“五治融合”问题短板整改清单,逐条推动整改落实。
(七)人居环境整治方面。落实“六大行动”,实施废旧地膜“以旧换新”,有效防治农膜污染。常态化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截止目前,全乡累计动员人力1300多人次,发放宣传资料1120余册、倡议书2935余份,制作宣传标语26条,设立人居环境宣传广告牌18个,向各类媒体报送简报信息32期,开展全域无垃圾知识讲堂7次,出动挖掘机、三轮车等110台次,清理无人机拍摄的垃圾点81个,清理各级督查现场发现的垃圾点16处,拆除残垣断壁4处、破旧广告牌62处、清理废旧地膜62吨,基本达到了“村容村貌干净、生态环境优美”的要求。强化上游意识,实施历河治理项目,严格落实“河长制”,抓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严格落实“林长制”,深入推进祖厉河生态带、乡区生态景观建设和环境整治,依托华家岭省级森林公园绿化建设项目,持续抓好村庄点和G247线国土绿化,谋划实施新添水库400亩、苦水水库160亩、芦岔水库90亩、炭山水库150亩水源涵养林绿化带,在沙湾村、三合村、大寺村建立碳汇林基地,在全乡范围内实施造林1000亩。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大。非贫困村村庄旅游路、资源路、产业路硬化任务较重。截至目前,全乡13个村组内道路硬化任务达160公里,需争取县级部门列项解决。二是产业结构依然不够合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程度低,结构不够合理;对非建档立卡户产业达标户产业补贴、合作社种植补贴未落实,群众反映强烈;传统农业占据主导地位,休闲农业、绿色农业等新型业态发展比较薄弱,农民固守传统观念,土地等资源转化能力不强。三是项目实施条件不够完备。示范村建设用地指标少,加之生态环境、林草等行业指标限制,导致示范村大型养殖产业项目落地难。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中央、省、市、县关于“三农”工作的安排部署,深刻把握“五个振兴”内涵,抓牢乡村振兴“总抓手”,按照会宁县“一带五色·多彩会宁”总体思路,结合新添堡乡工作实际,坚守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促进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聚焦关键环节,加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切实推动“三农”各项任务落地落实。
(一)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统筹推进交通、水利、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加快构建交通便利、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重点在(车、水、网)“三通”、(道路硬化、村容净化、家庭美化、四旁绿化、屋室亮化)“五化”、(改炕、改水、改灶、改厕)“四改”、(有广播电视室、文化图书室、卫生室、购物网点、活动场所)“五有”等方面下功夫,不断提升公共服务设施水平。
(二)进一步巩固脱贫质量。按照“四个不摘”要求,“十聚焦十到位”工作机制,持续开展帮扶工作,继续抓好政策措施落实,切实帮助贫困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切实提高脱贫质量、巩固脱贫成果、消除返贫风险,让脱贫成果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三)进一步保障脱贫成果。认真落实防范返贫致贫长效管理机制,坚持对脱贫户政策不变、帮扶不断、措施不少、力度不减的原则,发挥“四级网格员”作用,继续做好“两不愁三保障一安全”排查,强化返贫监测预警,强化边缘人口监测管理和救助帮扶,有效防止脱贫人口返贫和边缘人口致贫,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四)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按照“十四五”规划要求,结合本乡实际,深入实施现代化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全力推动现代农业产业规模集约、提档升级,以特色产业为发展重点,细化政策措施,制定长短结合的产业增收项目,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夯实产业增收基础。
(五)进一步加强基层治理。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县委关于乡村治理的决策部署,以乡村振兴为总目标,整合全乡资源和力量,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增强“五治融合”,不断提升乡村治理工作质量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