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宁县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操作规程
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是旱作农业上的一项带有突破性的创新技术,该项技术集膜面集雨、覆盖抑蒸、垄沟种植技术为一体,最大限度地保蓄自然降水,将地面蒸发降到最低,特别对10mm以下的降雨能够有效拦截,使其就地入渗于作物根部;集雨、抗旱、增产效果十分显著。一般较半膜平铺玉米增产20-31.8%,水分利用效率提高31.7%,耕层土壤水分含量提高39.9%。在年降水250-450毫米左右的山旱区推广这项技术,可以解决年年花钱抗旱、年年效果不明显的问题,不仅可以解决山旱地区农民的口粮问题,而且为发展畜牧业提供大量饲草饲料,显著提高旱作农业区的综合生产能力,对保障粮食安全、稳定增加农民收入、保持旱作农业区农村社会稳定意义重大。
为推动全县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的推广普及以及规范、标准化该项栽培技术,现制定出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操作规程,以使农民掌握这项技术,增强我县旱作农业区粮食综合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
1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应用区域
同海拔高度上纬度北移1度,平均气温降低0.5℃,年有效积温约减少100℃,无霜期减少5天,同纬度地区海拔每升高100m,年有效积温约减少140℃,无霜期减少5.5天。会宁南部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2℃、北部降低0.45℃,根据玉米生态要求、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特点分析,我县海拔低于2150米以下的地区,年降雨量300-500mm,年平均气温6.0—8℃,≥10℃的有效积温2000—3000℃,无霜期130—170天。均可应用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
2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操作要点
2.1 选地
宜选用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力中上等,保肥保水能力较强的地块,切忌选用陡坡地、石砾地、沙土地、瘠薄地、洼地、涝地、重盐碱地等地块,应优先选用豆类、小麦、洋芋茬。
2.2 整地
一般在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灭茬,深耕翻上,耕后要及时耙耪保墒。对于前茬腾地晚来不及进行冬前耕翻的春玉米地块,要尽早春耕,并随耕随耙,防止跑墒;做到无大土垡块,表土疏松,地面平整。
2.3施肥
肥料施用以农家肥为主,化肥施用本着底肥重磷、追肥重氮的原则进行,既可防止玉米苗期徒长,又能防止后期不脱肥,保证玉米后期正常生育。一般亩施优质农家肥5000公斤左右,化学肥料按纯N 12kg~14kg,P2O5 6 kg~8kg, ZnSO4 1 kg~1.5kg或玉米专用肥80kg,结合整地全田施入或在起垄时集中施入窄行垄带内。
2.4 选用良种及种子处理
宜选择比原露地使用品种的生育期长7~15天,或所需积温多150~300度,叶片数多1~2片,株型紧凑适合密植,不早衰,抗逆、抗病性强的品种。
在我县海拔1800m以下选用中晚熟品种,如高油198;海拔1800m~2000m选用中熟品种,如沈单16号、豫玉22、中单9409等;2000m~2150 m以上选用中早熟品种,如酒试20、9688、金穗系列的品种。为了防治地下害虫的发生,播前用50%辛硫磷或40%甲基异柳磷按种子重量的0.1~0.2%拌种。用20%粉锈宁150~200克加水1.5~2.5公斤,拌在50公斤种子上,以防治丝黑穗病。
2.5 土壤处理
地下害虫危害严重的地块,整地起垄时每667m2用40%辛硫磷乳油0.5kg加细沙土30kg,拌成毒土撒施。杂草危害严重的地块,整地起垄后用50%的乙草胺乳油兑水全地面喷雾,然后覆盖地膜。土壤湿度大、温度高的地区,每667m2用乙草胺乳油50g~70g,兑水30kg,冷凉地区用乙草胺乳油150g~200g,兑水40kg~50kg。
2.6 划行起垄
每行分为大小双垄,大小双垄总宽110cm,大垄宽70cm,高10cm~15cm,小垄宽40cm,高15cm~20cm。每个播种沟对应一大一小两个集雨垄面。
2.6.1 划行
划行是用齿距为小行宽40cm,大行宽70cm的划行器进行划行,大小行相间排列。
2.6.2 起垄
缓坡地沿等高线开沟起垄,要求垄和垄沟宽窄均匀,垄脊高低一致。一般在3月上中旬耕作层解冻后就可以起垄。用步犁起垄时,步犁来回沿小垄的划线向中间翻耕起小垄,将起垄时的犁臂落土用手耙刮至大行中间形成大垄面。用机械起垄时,如人手较少,可用起垄机起垄,起完垄后再一次性铺膜;如果人手较多,可用起垄覆膜机一次性起垄覆膜。
2.7 覆膜
整地起垄后,用宽120-140cm、厚0.008mm的超薄地膜,每667m2用量为5kg~6kg,全地面覆膜。膜与膜间不留空隙,两幅膜相接处在大垄的中间,用下一垄沟或大垄垄面的表土压住地膜,覆膜时地膜与垄面、垄沟贴紧。
每隔2m~3m横压土腰带,一是防止大风揭膜;二是拦截垄沟内的降水径流。机械覆膜质量好,进度快,节省地膜,但必须按操作规程进行,要有专人检查质量和压土腰带。覆膜后,要防止人畜践踏、弄破地膜。铺膜后要经常检查,防止大风揭膜。如有破损,及时用细土盖严。覆膜后在垄沟内及时打开渗水孔,以便降水入渗。
玉米全膜覆盖双垄面集雨沟播栽培技术示意图
2.8 适时播种
播种时各地可结合当地气候特点,当地温稳定通过≥10℃时播种,一般是4月中下旬。播种密度按照各地土壤肥力高低、选择品种具体确定。肥力较高的旱川地、沟坝地、梯田地,株距28cm~43cm,每667m2保苗2800株~4300株(东南部4000-4300株、中北部2800-4000株);肥力较低的旱坡地适当加大株距,降低密度,每667m2减少300~500株;早中熟品种适当加大密度,株距25—27cm, 亩保苗4500—5000株左右。
播种深度和覆土厚度要根据土壤墒情、土壤质地和种粒大小等具体情况而定。由于地膜玉米具有增温提墒保墒作用,因此,一般播深要比直播玉米浅1~2cm。土壤粘重墒情好,种粒较小的要播浅点,但不宜浅于3cm。墒情差、质地轻、种粒大的要播深些,但不宜超过5cm。雨水较多的地区覆土宜浅,种子覆土不宜超过3cm。雨水较少的地区覆土宜深,盖土不宜超过5cm。春季多风地区,应覆土厚些、防止被风吹跑落干。 播种方法,一般用玉米点播器按规定的株距破膜点种,点播后用细砂或牲畜圈粪、草木灰等疏松物封播种孔,防板结影响出苗。
2.9 田间管理
2.9.1 苗期管理技术
2.9.1.1 破土引苗 玉米全膜双垄集雨沟播栽培技术在春旱时期需要座水点种,或者墒情好,播种覆土后遇雨,盖土后都会形成一个板结的蘑菇帽,如不及时破碎,易憋芽子,导致苗子出土有先有后,参差不齐,影响整齐度,进而影响产量,所以要破土引苗。破土就是破板结。做法是在玉米胚芽鞘破土而出之前,压碎板结。引苗是把幼苗从膜孔引出来。有些幼苗钻入地膜孔旁的膜内,紧贴地面不能出土,要用手将苗引出地膜孔眼,使其正常生长。
2.9.1.2 及时查苗补苗 引苗后要及时查苗、及时补苗。播时,可在地头覆膜预备用苗,每亩500~600株,用于移栽补苗。方法是在缺苗处开一小孔,将幼苗放入小孔中,浇少量水,用细土封住孔眼。当缺苗达20%以上,无苗可移栽时,可催芽补种当地露地种植的玉米品种。当缺苗不严重时,可通过每穴双株或3株的形式,达到合理密度。
2.9.1.3间苗、定苗。地膜玉米出苗后2~3片叶展开时,即可开始间苗,去掉弱苗。幼苗达到3~4片展开叶时,即可定苗,保留健壮,整齐一致的壮苗。壮苗的标准是:叶片宽大,根多根深,茎基扁粗,生长墩实,苗色浓绿。
1.9.1.4.及时打杈。地膜玉米生长旺盛,常常产生分蘖,这些分蘖不能形成果穗,只能消耗养分。因此,定苗后至拔节期间,要勤查看,及时将无效分蘖去掉,即人工打杈。
2.9.2 中期管理技术
2.9.2.1 追施氮肥。当玉米进入大喇叭口期,即10片~12片叶时,追施壮秆增穗肥,一般每667m2追施尿素15kg~20kg。追肥方法是用自制玉米点播器从两株距间打孔,施入肥料。或将肥料溶解在150kg~200kg水中,制成液体肥,用壶每孔内浇灌50ml左右。
2.9.2.2 增施锌、钾肥。玉米施用锌、钾肥具有十分显著的增产效果。锌肥的施用方法有两种,一是在春耕时亩施1.5~2.0公斤硫酸锌作底肥,二是在玉米拔节期亩用0.05~0.1%的硫酸锌溶液50公斤进行叶面喷施,全生育期共喷2次。钾肥施用方法是每亩用10公斤硫酸钾在春季犁地时一次施入。
2.9.3 后期管理技术
后期管理的重点是防早衰、增粒重、病虫防治。若发现植株发黄等缺肥症状时,追施攻粒肥,一般追施尿素5kg/667m2。发生粘虫的地块用20%速灭杀丁2000~3000倍液喷雾防治,在10片~12片叶(大喇叭口期)用辛硫磷拌毒砂防治玉米螟,玉米抽穗期,用40%乐果或73%克螨特1000倍液防治红蜘蛛,玉米大小斑病发生时可加入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g~200g。
2.10 适时收获
当玉米苞叶变黄、籽粒变硬,有光泽时收获。如果一膜用两年,及时砍到秸秆覆盖在地膜上,保护地膜。如要换茬,玉米收获后,清除田间残膜,回收利用。
2.11 注意的问题
提早覆膜,一般在3月中下旬就可进行;覆膜后如遇降雨及时在垄沟内先打孔,使雨水入渗;缓坡地沿等高线起垄;所用基肥集中在小垄沟内施用;播种不宜过早,以防晚霜冻危害,造成缺苗。
3 配套技术应用
3.1提前覆膜集雨保墒技术 ①秋覆膜春播技术。采用秋覆膜,春播时2m土层较冬春闲裸露地多贮水53.6mm;蓄水效率较冬闲期裸露地增加1.5倍;秋覆膜玉米产量较春覆膜提高15%。②顶凌覆膜技术。旱农区早春(3-5月)降雨稀少、土壤墒情极差,常常导致这些春播作物无法下种,传统的地膜覆盖技术对雨水的保蓄率低,难以解决早春因干旱玉米无法下种的问题。通过顶凌抢墒覆膜,最大限度地保墒土壤有效水分,同时覆膜后通过垄面集流,充分接纳降水,使其进入播种沟,能有效解决旱作区春旱严重而影响播种的问题。
3.2渗水膜覆盖技术 渗水膜可以利用膜上的微孔将有限降雨下渗到膜下土壤,提高土壤含水量;同时利用地膜覆盖的抑蒸作用,减少水分蒸发,起到保墒作用。据我省测定,下雨15天后渗水膜覆盖土壤含水量较普通地膜覆盖增加5.0个百分点。在宁夏等干旱地区的大量试验、示范表明,渗水膜覆盖技术较普通地膜覆盖技术平均亩增产20%左右,增产效果显著。
3.3一膜两用或多用技术 在前茬覆膜作物收获后的农闲期,不再耕翻土地,而是在原地膜上播种下茬作物,这样一次覆膜连续种植两茬或多茬作物。该技术可以延长地膜使用期,每亩可降低生产成本100元以上;提高土壤水分含量5—10个百分点;冬春季节增加地温、增强土壤微生物活性,使土壤保持良好的通透性;减少水土流失,特别是减少冬春季土壤的风蚀和水蚀,对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玉米一膜两用技术。在上年玉米收获后,将秸秆砍到覆盖在地膜上,保护好地膜,不要划破地膜,使地膜完整,并注意冬季不要让牲畜吃秸秆而损坏地膜。第二年播前一周将秸秆运出,清扫残留的茎叶,用细土封地膜破损处。播种时错开上年播种孔,按原株距打孔点播。生长期加强田间管理。苗期管理要及时查苗、间苗、补苗、拔分蘖。追肥在大喇叭口期每667m2 追施尿素15 kg~20kg,过磷酸钙15 kg~20kg,硫酸钾 10 kg~15 kg,追肥均采用打孔或用追肥枪追施;灌浆期期结合病虫防治进行叶面追肥,提高千粒重,增加产量。秋收后及时清除秸秆和残膜,耕翻整地。
3.4抗旱播种技术 如注水播种,注水播种可以解决春旱严重无法播种的问题,增产幅度在15%左右,人工坐水穴播可基本保证能够出全苗。
3.5间套复种技术 旱农区要根据雨热同季的特点,充分利用水热资源优势,发展粮粮、粮菜、粮经、粮果等间作套种互作技术,以增加单位面积产量。
3.6以测土施肥为主的培肥地力技术 测土配方施肥是科学施肥、节约用肥、提高产量和品质的主要措施,要大力推广和实施;同时,要重视推广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合理轮作、增施有机肥等提高耕地地力和质量的技术,培肥地力。
3.7集雨补灌技术 集雨补灌是实现自然降水高效利用的重要手段,具有显著的抗旱、增产效果。应大力支持和鼓励农民群众多挖蓄水窑,建设集流场,拦蓄自然降水,实行抗旱播种、抗旱补灌等技术。西北旱农区应把集雨补灌作为一项长期的重要工作来抓。
3.8土壤深松耕技术 利用深松机对土壤进行深松,可以达到疏松土壤,完全打破犁底层,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蓄水能力,充分接纳天然降雨,制造人工地下水库,实现秋雨春用;同时还能起到抑制地表蒸发的作用,是一种先进的蓄水、保土保肥耕作技术。采用深松比机耕0-40cm耕层内土壤绝对含水率平均提高9.4%,土壤容重平均降低5.6%,亩平均增产38.2千克,增产幅度为17.1%。
3.9少免耕技术 是指不耕或尽量减少土壤耕作(深松或浅耙)、并通过增加地表覆盖度等措施,减少土壤蒸发和地表径流,增强土壤水分渗透性和提高水分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降低生产成本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现代土壤耕作技术。目前,适宜我县推广应用的少免耕技术主要有地膜覆盖少免耕和砂田覆盖少免耕。覆盖少免耕较平作不覆盖多蓄水77.5mm,蓄水率达64%,蓄水率提高1倍以上,且主要表现为深层贮水量的显著增加,即在2米的土层内,所蓄积的降水在60-200cm土层内占80%以上。这两种模式是目前我县能够大面积推广的先进少免耕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