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切实做好全镇2022年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避免或最大限度的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有关规定,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全镇2022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一、全镇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一)地质灾害发生的时段、类型
根据我镇地质环境条件,结合汛期气象趋势,预测我镇地质灾害多发时段主要在3月-10月。3月-4月为消融期,在部分地段有发生滑坡、崩塌等灾害的可能。5月-10月为汛期,当降水达到一定强度时(日降雨量达50毫米以上或连续大雨3天以上),极易诱发堆积层滑坡、黄土滑坡和公路等地质灾害。7月-9月为主汛期,强降水过程较多,由此而引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灾害的可能性较大。我镇泥石流形成的降水临界值一般为15毫米/小时或8毫米/10分钟。以降水为主要引发因素形成的滑坡占灾害总数的50%以上。
(二)地质灾害易发区
1、滑坡、崩塌。根据降水状况和地质环境条件预测,我镇滑坡、崩塌灾害主要分布在以下几个区域:主要公路沿线、城镇之间的公路沿线等。
2、地裂缝。
(三)主要预防区段
根据最近几年全镇地质灾害的发生情况,选择部分重点地段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作为镇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点(见附件),各村和有关部门要根据辖区的实际情况,确定辖区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并加强监测。
二、地质灾害威胁对象、范围
各村要注意公路沿线的地质灾害防范工作,对发现的因公路建设形成的高陡边坡和不稳定斜坡,要及时上报并协调交通部门及时做好治理工作,消除不安全隐患。
三、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
根据地质灾害的形成特点和主要诱发因素,确定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重点防范期。
(一)滑坡、崩塌、地裂缝主要防范期
降水诱发的滑坡、崩塌、地裂缝等灾害具有稍滞后于降水的特点,因此确定5月-10月为主要防范期;人为因素和其它自然因素造成的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情况比较复杂,应当全年防范。
(二)地裂缝主要防范期
地裂缝的形成与大雨、暴雨同步,我镇确定主要防范期为5月-9月。
四、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一)落实政府主体责任,推进联动机制
要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认真制定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健全群测群防网络,靠实监测预警责任,把防灾减灾工作组织好、落实好。按照“政府组织领导、分工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原则,建立健全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群测群防和应急体系,形成组织健全、责任到人、全面覆盖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
(二)突出工作重点,抓住关键环节
突出工作重点。突出重点领域,要加大防治力度,实施重点防范;突出重点时段,汛期是地质灾害主要易发期,要集中精力,抓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确保全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安全度汛。
抓住关键环节。一要抓住巡查排查环节,认真落实“三查”(汛前排查、汛中检查、汛后核查)制度和“两卡”(防灾明白卡、避险明白卡)发放制度,通过开展巡查排查,特别是汛期“三查”工作,及时发现和消除隐患,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及时发放“两卡”,防灾明白卡应明确地质灾害位置、类型、规模、威胁对象、预警信号等防灾工作内容,避险明白卡应明确转移负责人、转移路线、自然灾害避灾点(或临时避灾场所)、应急联系方式、联系人等内容。“两卡”在4月30日前发放到有关单位和个人;二要抓住监测预警环节,对所有地质灾害隐患点都要固定监测人员,明确监测责任,常年监测,并能及时发出预警预报。在地质灾害重点区域和隐患点设置醒目的安全警示标志。要进一步完善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充分手机短信、电话等手段,在第一时间发布地质灾害预警信息。要严格落实汛期值班、巡查监测、灾(险)情报告等制度;三要抓住应急处置环节,要制定并完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明确应急指挥机构、责任分工、方法步骤和保障措施。要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演练,增强应急处置实战经验和能力。一旦发生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要迅速启动本级应急预案,及时有序组织群众安全转移和实施救援,最大限度减轻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四要抓住危险性评估环节,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建设用地项目都要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和要求,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对山区农民建房,也要进行必要的简易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一般不许削坡建房,对因地形条件限制,确需削坡建房的,必须首先进行安全性评价,并采取必要护坡等防范措施,方可施工建设,以确保建中建后人员和房屋安全。
(三)加强基础工作,构建长效机制
一要抓好宣传普及,利用多种形式、多种途径,面向群众广泛深入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增强广大群众的防灾意识和能力,对重点区域要做到家喻户晓、老幼皆知,努力夯实防范地质灾害的群众基础。积极参与各种集中宣传活动,宣传震后次生地质灾害的危害及防范知识;二要提升群测群防水平,建立健全以村干部和骨干群众为主体的群防群测队伍,引导、鼓励村组成立地质灾害联防联控互助组织,发动更多的基层干部和群众参与群测群防;三要开展好调查评价工作,进一步摸清底子,排查隐患,并根据调查评价情况,适时补充和更新地质灾害数据库,作为防治工作的基础依据。
(四)积极筹措资金,实施工程治理和搬迁避让
要通过向上争取、地方自筹、社会参与等多种途径,积极筹措资金,有计划有步骤地对重点地质灾害隐患实施工程治理和搬迁避让,不断根除地质灾害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