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沟镇关于加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治理的
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安全发展理念和“四好农村路”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防范化解农村道路交通重大安全风险,提升全镇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水平,坚决遏制农村地区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更好地保障全镇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现就加强全镇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论述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平安建设等决策部署,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安全至上,紧盯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减量控大”总目标,践行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安全发展理念,切实加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坚决守护好人民群众平安幸福出行路,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营造安全畅通和谐的道路交通环境。
二、组织领导
为切实加强对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治理行动的工作的组织领导,大沟镇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任组长,镇长、分管副镇长、派出所所长任副组长,各包村组长、镇属单位负责人任组员的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治理行动领导小组,负责全镇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治理行动工作的组织协调、督导检查等工作。
三、工作措施
(一)加强农村道路安全隐患排查整治
1、全面排查道路隐患问题。各村对本辖内道路进行一次全覆盖排查检查,重点排查各类道路安防设施是否齐全、损毁,临水临崖、急弯陡坡、平交道口、长下坡、学校和幼儿园门口等路段有无警示标志标识、反光镜、减速带、防撞墩、道口桩等安全防护设施;排查高填土涵是否存在边坡水毁塌陷、管涵堵塞、安防设施不全等现象;排查路基路面是否存在塌陷、水毁等严重病害。建立健全道路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台账并上报镇政府。
2、加强农村道路养护管理。各村要严格落实“路长制”,全面落实好农村道路管养主体责任,充分调动村、社两级作用和群众积极性,切实加强农村道路日常养护,对发现的水毁、塌陷、坑槽等病害及时进行处置,村级无法处置的及时上报乡镇处置。确保管养率达100%。建立完善乡镇有监管员1人、村有护路员1人(在村、社干部或公益性岗位中选定)的执法监管体系,护路员确保每月巡查道路不少于2次并做好巡查记录,及时制止各类破坏农村道路、损坏道路设施等行为。
(二)规范交通安全管理站、劝导站建设运行
成立大沟镇道路交通安全委员会,办公室设在镇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站(交管站),业务接受县道路交通安全委员会办公室领导,负责本乡镇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站长由副镇长兼任,工作人员从现有乡镇干部中调配8人,其中专职人员配备 2 名,统一称作“交通管理员”(简称“交管员”)。行政村设立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室(交管室),主任由村干部兼任,工作人员统一称 作“交通安全协管员”(简称“协管员”),各村人员配备不少于 2 人。各村在关键村道口可设置劝导站。每个劝导站必须每班配备至少 2 名劝导员。将劝导员值班表上墙并上报镇交管站。
(三)强化乡镇交警中队建设
依托农村派出所设置镇交警中队,镇交警中队中队长由派出所所长兼任,指导员由乡镇分管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副乡(镇)长兼任,确定2名专职民警、2名辅警,在推进现有农村交通管理“交所合一”的基础上,探索实行“站队融合”的管理新模式,镇选派2名业务骨干充实至镇交警中队,专职农村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协同落实中队勤务计划, 进一步夯实乡镇交警中队队伍力量。有效解决“两站一室”有名无实的问题,通过职能扩充,一人多岗、多能,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1+1大于2”的效果。
(四)健全完善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体制机制
大力深化警保合作,深入推进农村“两站两员”建设。充分发挥“两站两员”作用,及时掌握辖区各村(社)婚丧嫁娶、民俗活动等群体性活动情况,并向镇政府备案;各村科学制定路面劝导执勤,严把出村口、进山口,检查、劝导、制止低速三轮车、电动三轮车、摩托车、面包车违法载人、超员超载、不按规定佩戴头盔和使用安全带,及时防范化解道路交通安全隐患风险。各劝导站做到有劝导执勤任务时及时“农交安”APP录入安全劝导日志,确保数据真实、严谨、规范,各村要加强村级四类台账完善,真正发挥其上下及时互动,工作交流便捷的作用。镇交管站将督促、指导各村将辖区人、车、路等基础信息与执法、宣传、劝导、隐患排查等动态工作及时录入平台,推动实现农村道路交通管理工作“在线部署、进度管控、监督预警、考核评价”等动态管理。
(五)切实整治农村道路严重交通违法行为
镇交管站联合派出所严格落实农村道路交通违法查处第一责任,立即开展农村地区“七类车”(载客汽车、货车、三轮汽车、低速货车、摩托车、拖拉机、电动三轮和电动四轮车)专项治理,以强有力的措施查处农村地区酒驾醉驾、“三超一疲劳”、电动车、摩托车、三轮汽车违法载人、超员超载、无证驾驶、假牌套牌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为重点,加大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集中整治。
(六)大力开展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宣传
各村要树立大宣传理念,制定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计划,加大宣传投入,建立农村交通安全宣传教育长效机制和社会化机制。加强行政村、社区及自然村交通安全广播宣传站建设,让农村“大喇叭”播起来,广泛宣传交通安全知识,大力倡导文明交通理念,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每学期至少安排讲一次交通安全课,每逢周末及寒暑假放学时段安排镇交警中队两人在校门口进行劝导。从源头上堵住中小学生乘坐电动车上下学的隐患,要通过小手拉大手,学生带动家长,宣传带动广大村民遵守交通安全法规。积极拓展交通安全宣传渠道,了解群众需求,把握风俗习惯、安全形势、道路通行情况、群众出行方式,因材施教,科学定位,推广应用微信群等移动互联网宣传途径,提高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活动针对性。利用制作群众喜闻乐见横幅交通安全警示提示信息等,强化对外来务工人员、农村中老年人、中小学生“三类重点群体”的文明交通宣传教育。
(七)落实应急救援和事故调解机制
镇属各单位、各村共同参与道路交通事故应急处置机制, 定期进行应急救援演练。对在农村道路上造成重大伤亡、产生重大社会影响的道路交通事故,及时启动应急救援措施,科学有效处置;提高及时抢救伤员和快速处置事故现场的能力。在日常工作中相互沟通,相互配合,共同化解农村道路和涉及农民的道路交通事故引发的矛盾和纠纷,妥善处理各类交通事故,维护公民权益。对疑难、特殊案件要重点研究,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 状态,确保不发生重大群体性事件。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开展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集中整治行动,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是稳定全县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形式的一项重要工作。各村要高度重视,结合本辖区交通安全形式和特色,细化工作任务,真正做到思想认识到位、部署开展到位、责任落实到位。
(二)建立健全机制,推动工作落实。各村靠实“两站两员”责任,通过群防群治的方式,发力解决农村道路重点时段、重点路段失控漏管和农村面包车、农用三轮车、电动车、摩托车违法载人肇事频繁的难题痼疾。充分发挥镇村道安委的作用,坚决防范化解亡人事故及群死群事故风险。
(三)强化工作督促,狠抓整改落实。镇道交管站将不定期对从各村开展情况进行督察,对工作不实、走过场的村在全镇范围内通报批评,因整治不力、措施不到位导致发生较大亡人事等事故的村,将由镇纪委依纪依法严肃问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