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大沟镇稳定粮食生产行动实施方案
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粮食安全的决策部署,牢牢守住粮食生产安全底线,切实提高全县粮食生产能力和水平。根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市县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2022年全县稳定粮食生产行动实施方案》(会政发〔2022〕38号)、《会宁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2022年会宁县春小麦扩种实施方案的通知》(会政办发〔2022〕6号)文件精神,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中央、省市县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粮食生产党政同责的原则,从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粮食生产的极端重要性,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严格耕地保护和用途管制,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全面落实粮食生产政策支持,加强高标准农田、农田水利、农业机械化等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示范推广水平,着力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全镇基本农田不减少,粮食播种面积不减少,粮食产量不减少。
(二)目标任务。2022年,全镇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15439
亩,粮食总产量达到17691吨以上,其中:玉米58208亩、产量9402吨,马铃薯32616亩、产量(折粮)4987万吨,小麦14478亩、产量2154吨,小杂粮等其它作物10137亩、产量1047吨。
二、重点工作
(一)落实耕地保护和用途管制。落实耕地保护,严格落实耕地保护目标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坚守耕地红线。强化耕地用途管制,严格落实耕地利用优先序,耕地主要用于粮、油、菜等农产品及饲草饲料生产,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高标准农田原则上全部用于粮食生产。禁止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已经在永久基本农田和高标准农田种植的林果、苗木,要逐步向粮食作物调整。加大耕地监督和政策宣传,及时制止占用耕地从事非农建设,继续巩固撂荒地整治成果,对撂荒地建档立卡、不落一户、不漏一块,将符合条件的撂荒地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予以改造提升。引导长期外出务工、家中无劳动力的农户流转土地经营权,指导流转双方将防止耕地撂荒要求纳入流转合同内容。积极衔接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外出务工和无力耕种的农户提供全程托管服务。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落实责任,不得对撂荒地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对弃耕抛荒连续2年以上的承包耕地,由村集体责令承包方及时复耕、或引导流转复耕。对既不自己复耕,又不愿流转复耕的承包农户,由村组集体收回重新发包。巩固“大棚房”问题专项清理成果,严防“大棚房”问题死灰复燃。
(二)稳定粮食播种面积。2022年,全镇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15439亩,粮食总产量达到17691吨以上的生产目标,各村要将目标任务落实到地块,具体到作物,不折不扣完成。要按照稳定粮食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书要求,严格落实新冠肺炎疫情管控措施,加强农资调运,确保供应有序。要积极扩大粮食复种和轮作倒茬面积,努力增加粮食播种面积,确保小麦播种面积稳定在14478亩、马铃薯播种面积达到32616亩,玉米播种面积稳定在58208亩、杂粮播种面积稳定在10137亩,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示范种植870亩,完成春小麦扩种2000亩。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监管,对划定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原则上都要种植粮食作物。不得擅自调整粮食生产功能区,不得违规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内建设种植和养殖设施,不得违规将粮食生产功能区纳入退耕还林还草范围,不得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内超标准建设农田林网。
(三)持续抓好田间管理。要组织乡村技术人员分作物、分区域、分时节、分苗情制定技术指导意见,落实技术人员分村社包抓责任。特别是在关键农时,组织技术人员开展田间指导和现场培训,帮助农民做好田间管理。重点是对在田冬小麦及时组织开展促弱转壮和防灾治虫夺取夏粮丰收行动,抓住小麦返青、拔节和灌浆三个关键生育期,精准精细抓好春季麦田管理。要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社会化服务组织的联农带农机制,落实镇压保墒、增施返青肥、“一喷三防”等关键措施,夯实夏粮丰收基础。
(四)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坚持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与提灌工程节水相结合,突出全方位配套,探索铺设滴管带,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农业,建设1万亩高效节水农田;坚持与旱作节水等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新建高标准农田6000亩,提升耕地地力16000亩以上。
(五)促进种业高质量发展。突出抓好种业振兴五大行动, 进一步提高农作物良种利用水平。实施种质资源保护利用行动, 深化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全面摸清全镇农业种质资源。实施种业创新攻关行动,积极开展试验示范,推进优质良种繁育攻关。实施种业基地提升行动,优化种薯生产基地建设,依托会宁县健民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马铃薯200亩原种脱毒种薯、一级及以上脱毒种薯4000亩。实施种业企业扶优行动,以建设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育繁推一体化种业集团为目标,推进优势企业和优质基地相结合,通过贷款贴息、财政奖补等方式,引进支持优势种业企业建设国家种子基地、现代种业产业园。实施种业市场净化行动,贯彻落实种子法等法律法规,严查严打制售假冒伪劣种子等违法行为。
(六)强化农业科技支撑。落实藏粮于技战略,以抓点示范、化肥减量增效、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农作物绿色防控、农机购置补贴等项目实施为支撑,以马铃薯为主开展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示范,重点推广黑膜马铃薯垄上微沟集雨增墒栽培、优良脱毒种薯应用、绿色统防统治、水肥一体化、全程机械化等技术;以玉米为主重点推广全膜玉米减穴增株、扎纲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控等技术;以小麦为主重点推广良种应用、宽幅匀播、绿色统防统治等技术;以小杂粮为主重点推广膜侧穴播、一膜两年用、全程机械化等技术,提升粮食综合生产水平。
(七)提升农机装备水平。聚焦农业生产关键薄弱环节农机、 山地小型适用农机、特色作物高效专用农机等短板弱项,严格落实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全面提升农机化装备水平,将粮食耕种收机械全部纳入补贴范围,提高粮食生产薄弱环节机械补贴标准, 加大代耕、代种、托管等农机社会化服务,大力推广“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托管半托管”等农机化生产和服务模式,建立一批小麦、玉米、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提升粮食生产效率和效益。继续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增效行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化肥利用率得到有效提升;大力推进精准施药,积极推进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水平。
(八)加强防灾能力建设。积极推进科学防灾、主动抗灾,及时宣传气象预报预警信息,积极开展春季防霜冻措施的应用,指导农民及新型经营主体因时、因地落实防灾减灾技术措施,努力实现由被动救灾向主动防灾转变。持续抓好小麦条锈病、草地贪夜蛾、马铃薯晚疫病等重大病虫害监测防控工作。加强灾害监测预警,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指导农民因时、因地落实防灾减灾措施。加大农业保险、信贷等政策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积极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实施范围,切实保护种粮 农民的利益。
(九)培育壮大经营主体。加大培育新型高素质农民,加强技术培训指导,打造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爱农业的种粮队伍。大力培育和扶持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种粮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充分发挥组织农民、服务生产的桥梁纽带作用,建立相对适度规范经营的粮食集中连片生产基地, 提高粮食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水平,健全粮食生产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提升综合服务水平,引导探索企业+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通过订单种植、流转种植、代耕代种、托管服务等多种形式,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融合
(十)延伸粮食产业链条。示范推广一批高产稳产、附加值高、品质优良、适宜机械作业、肥水利用效率高的粮食作物新品种,加快粮食品种更新换代。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发展现代粮食加工业,健全生产、加工、仓储、物流等全产业链,促进粮食综合效益提升。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合作社+农户”等经营模式,推进订单种植和产销衔接。搭建粮食贸易合作平台,支持粮食市场主体积极开展粮食生产、粮食储存、粮食加工和粮油贸易合作。开展粮食节约行动,减少生产、流通、加工、存储、消费环节粮食损耗浪费。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靠实工作责任。要严格落实粮食生产的政治责任,实行党支部书记负总责,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完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切实保障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目标不动摇、劲头不松懈。要加强粮食生产目标管理,将其纳入目标考核范围,层层压实任务,保障粮食生产,推动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要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加强督促检查, 对耕地保护建设、扶持政策落实、粮食储备等粮食安全责任制落实情况重点进行督查考核。
(二)加大资金投入,强化政策扶持。重点落实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产粮大县奖励、旱作农业、“粮改饲”等粮食生产优惠扶持政策,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投入力度,坚持把粮食生产作为财政优先保障领域,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保护,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要结合实际,探索完善补贴政策,支持粮食生产发展,切实保障粮食生产。加强跟踪调度,建立健全长效监管机制,提升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一卡通”管理水平,确保惠农政策落实不走样、 农民群众获得实惠不缩水。
(三)创新体制机制,提升服务水平。要进一步加大项目资金整合力度,管好用好涉农项目资金,落实各项扶持政策,不断增加粮食生产投入,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按照“依法、 自愿、有偿”原则,鼓励和引导农民有序流转土地,大力发展种粮大户和粮食生产合作社。积极组建农村专业化服务队,推进机种机收、病虫害统防统治、代耕代管等社会化服务。
(四)注重宣传引导,营造良好氛围。要大力宣传国家和省上出台的各项粮食生产扶持政策,引导农民主动适应新政策、树立新理念、掌握新技能、扩宽新领域。要加强《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 强化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和保护,坚决防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要重视粮食生产和防灾减灾典型宣传,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推动全县稳定粮食生产行动顺利实施。
(五)建立奖惩机制,保障粮食生产。要把防止耕地非粮化 稳定粮食生产作为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考核的重要抓手,加强对各乡镇的考核,提高粮食种植面积、产量和高标准农田建设考核指标权重。要把粮食生产纳入乡村振兴战略考核指标,对推进落实政策措施到位、成绩突出的村,在安排项目资金时予以重点倾斜;对重视不足、贯彻落实不力的村要进行通报约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