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延伸小杂粮产业链条,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把小杂粮产业打造成集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集群,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结合全镇产业情况,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建议,经申请上级部门支持,实施文岔村小杂粮加工产业园建设。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特制定本方案。
一、基本情况
老君坡镇位于会宁县东南部,东邻宁夏西吉县、甘肃静宁县,西连会宁八里湾乡,南靠太平店镇,北接平头川镇,平均海拔2072.5m,属二阴山区半干旱气候,气候温和,年降雨量450毫米。辖区流域面积138.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9万亩,梯田面积8.3万亩。老君坡镇素有种植小杂粮的传统,主要集中在良谷、糜子、荞麦等品种,其中谷子播种的品种主要有良谷、陇谷032、陇谷029三种,该品种适宜在较高海拔谷子产区种植,具有产量稳定,病害抵抗力强,雨水需求不高等特点。老君坡镇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产出的小米外观洁白,半透明,米饭津香,食味佳。
文岔村位于老君坡镇中部,东临老君坡镇张川村,西连老君坡镇谢岔村,南靠界双公路,北接宁夏西吉县震湖乡红庄子村马头湾社,平均海拔2014.5m,属二阴山区半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6.4℃,降雨量450ml,辖区流域面积9.4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772.5亩,梯田面积8100亩。共辖6个村民小组,有户籍人口492户2068人,其中常住人口391户1532人,有脱贫人口270户1277人,纳入管理“三类户”22户107人。
近年来,文岔村按照“扶贫抓产业、产业抓覆盖、覆盖抓达标、达标抓效益”的总体思路和“定时定量抓产业,强力推进抓覆盖”的总体要求,大力发展“1+N”产业助农增收模式,重点实施“21211”农业农村产业突破行动,全力推进脱贫攻坚,把小杂粮产业作为贫困户增收的主打产业,在蕊霞种植合作社的带动下,全村小杂粮种植面积达到1800余亩,群众种植小杂粮积极性普遍提升,成为当地群众脱贫的主要产业。
二、坚持原则
——立足资源优势。打造产业集群。以文岔村为中心,辐射谢岔、谢埂、沙寨,打造不少于2200亩的小杂粮连片种植区,带动全镇14个村(社区),形成小杂粮种植产业集群1万亩。同时推行“党建+”模式,吸纳周边八里、平头等乡镇和接壤的西吉县,形成社会各界精品旅游线路(进士故里·苏家堡)“认购认领+周边辐射”种植加工模式,达到规模化、机械化、品牌化“三化”要求,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实现产业兴旺。
——引进优势企业,保障长效运行。引进当地以小杂粮种植为主,带动能力好、示范引领强的专业合作社作为链主企业,在镇政府和村“两委”监管下,负责小杂粮种植的良种提供、技术服务、原粮收购、加工生产等工作,确保长效运行。
——坚持真帮实扶,实现共同受益。项目实施以增加村集体经济和当地群众收入,特别是脱贫户和“三类户”收入为核心,通过示范带动扩大种植面积、产业奖补鼓励积极性、订单种植+保底收购+效益分红等多种模式,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切实增加种植农户,特别是脱贫户和“三类户”收入,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
三、建设内容及资金
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厂房建设和设备采购两大部分,其中厂房建设包括原料车间、加工车间、包装车间、成品仓库、产品呈列室等区域。设备采购主要购置全自动碾米机生产设备一套,包括清理去石机,砻谷机,锥砂米机,抛光机,糠粞分离器,碎米分级筛,提升机,电控柜,清理去石分网管等,总投资概算78.2万元。
(一)项目选址
项目选址拟定于在交通便利、人员集中的文岔村高岔社原有旧小学,占地面积3.52亩,建筑面积122.6平方米,距离老君坡镇镇区6.5公里、会宁县城45公里。会老高速在老君设有出入口,交通十分便利,水源充足,空气清新,无污染,非常适合食品企业的建设。该址地势平坦、干燥,周围没有粉尘,有害气体,放射性物质等扩散性污染源,符合食品生产企业建设条件。
(二)建设内容及资金来源
1、园区建设
采用钢结构设计建设厂房。其中包括旧房拆除、场地硬化、围墙建设、水电附属等工程。
2、设备购置及安装
购置全自动碾米机生产设备一套,包括清理去石机,砻谷机,锥砂米机,抛光机,糠粞分离器,碎米分级筛,提升机,电控柜,清理去石分网管等。
3、资金来源
东西部协作资金+中央定点帮扶资金。
四、项目运营模式
为确保项目正常运行,充分发挥项目效益,经多方考察,村“两委”讨论和村民代表会议征求意见,决定该项目推行“东西部扶贫注资、村“两委”主体承接、合作社承包运营、村集体和种植户受益、村“两委”全程监管”的模式。
(一)东西部协作注资。镇政府组织调研论证和实地勘察,制定项目实施工作方案,积极申请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全部用于该项目建设,包括厂区建设和设备购置。
(二)村“两委”主体承接。按照东西部协作扶贫资金使用要求,申请到的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注入到村委会公用账户,以实际项目建成投入资金为准,以固定资产的形式入股参与分红。该项目的厂房、设备和附属设施等固定资产所有权归村集体所有。
(三)合作社承包运营。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广泛征求村民意见,选择示范带动好、信息渠道畅、加工管理便的合作社作为项目运营企业,负责该项目的运营。合作社以提供种植农户籽种、技术指导服务、土地流转和现金流的储备等入股,获取该项目的承包运营权限。
(四)村集体和农户受益。村集体以实际投资建成的资金入股,农户以保底收购、土地流转、务工收入实际获取利益。
(五)村“两委”全程监管。项目投产运营前期,镇党委、镇政府指导村“两委”负责招标设计建设等工作,引进的合作社不参与建设。项目完工验收合格后,引进负责承包运营的合作社与村“两委”签订项目运营承包合同。自合同签订之日起,每一年进行一次运营情况审计,引入的合作社要聘请专业会计,管理运营期间的账务,运营情况每年在村民代表大会上予以公开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五、利益联结机制
构建“多模式”利益联结机制,达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目的。
(一)村集体受益
以投资建成项目的总资金为资本,以实际厂房、设备等实物为资源,综合农业生产风险等因素,按照“前期扶持带动,见效利益最大”的思路,按总投资8%的比例上缴分红利益,随着运营的不断顺畅和效益的不断增加,适时调整分红比例,确保投资有收益,合作有共赢,集体经济不断壮大。
(二)农户受益
①合作社运营加工期间优先吸纳当地脱贫户特别是“三类户”务工,其中包括长期加工、包装等人员和短期晾晒、分拣等人员,按照当地务工标准计算,根据用工时间按月、天方式结算兑付务工工资。
②一二类低保户、五保户、重度残疾户享受粗加工免费服务。
(三)合作社受益
引进的合作社负责项目承包运营,以流动资金、技术服务、籽种提供等方式,在保障村集体经济上缴、种植户利益和厂区设备维修管护的情况下,获得固定资产的使用权,其他经营性利益为合作社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