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概况】
会宁县东关小学,其前身为始建于清乾隆28年(1763年)的枝阳书院,1965年8月,更名为东关小学,2017年7月,学校整体搬迁至现址。学校现有教学班70个,学生3537人,教师179人。学校占地面积29亩,建筑面积15980.44平方米。
学校教育教学设施齐全,配备有标准的微机室、实验室、心理咨询室、舞蹈室、音乐教室、梦想中心、多功能报告厅等各类专业教室,各教室均配备有多媒体设备,实现了教育信息化、信息网络化、资源共享化。
【办学理念】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恪守“乐学乐教,成人成才”的校训,坚持“为孩子成长负责,为孩子终生着想”的办学原则;以“创办名校,培育名师,培养名生”为目标;以“为学校和谐发展创造条件,为师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办学理念;以“质量立校,教研兴校,特色强校”为发展思路;以“以艺启智,弘扬个性”为学校的办学特色;努力营建“乐群、进取、和谐、创新”的校风,“乐教、敬业、博学、奉献”的教风,“乐学、善思、自主、合作”的学风,争创一流的示范化窗口学校。
【特色发展】
学校管理:学校实施“精细化”管理,在“真”上下功夫、在“细”上做文章、在“管”上花心思。推行“四线”管理模式,即党建组织工作一条线:支部书记——支部委员——党员、群众、学生;行政管理一条线: 校委会——校长——年级组——班主任——学生;教学业务一条线: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教科室)——教研组长——教师——学生;后勤服务一条线:校长(副校长)——总务主任——部室——教职工——学生。
教育教学:学校构建了“两层三组”的科研模式,以校长为核心的决策层,以教导处为主导的管理层,以教研组、课题组、年级组为单位的科研协作组,把教育科研夯实在课外,落实在课堂。真切落实“三备两研”,即分头初备、集体研备和个人复备的备课模式和“大教研+小教研、主题教研+问题教研”的教研模式,确保“工作即研究”这一校本研修模式的高效运行,有效推动了各学科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学校完成了各学科一级资源库的建立,为教师个人二级资源库建立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立体多元、研训一体的格局,促成了“学校模式+个人创新”的高效课堂模式,教育教学成绩在全县名列前茅。
德育管理:学校积极推行素质教育,以德育处为中心,以少先队为引领,以班级为阵地,以社团为发展,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培养学生特长,加强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学校现有管乐团、架子鼓、葫芦丝、竹竿舞、魔方、腰鼓、扇子舞、花样跳绳、武术、书法、美术、篮球、足球、合唱、写作等社团,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升,在活动中成长。千余名学生作品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或发表,管乐团创编的《黄河的吼声》、快乐阅读社团创编的《三字经》在全国校园文艺展演同获省级二等奖,由腰鼓社团、舞蹈社团创编的《盛世欢歌》、葫芦丝社团创编的《月光下的凤尾竹》同获省级一等奖。2017年学校被确定为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
【教师队伍】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成效显著。目前有特级教师1人,省园丁2人,陇原名师2人,有省级骨干教师17人,省级学科带头人4人,省级青年教学能手18人,市级学科带头人13人,市级骨干教师51人,市级青年教学能手36人。80余人次在省市各类优质课竞赛中获一、二等奖;70多项科研课题获省、市一、二等奖或通过省、市鉴定;千余篇教学论文在各级各类刊物中发表或获奖。
【学校荣誉】
学校先后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巾帼文明岗”、全国“红领巾助残活动先进集体”、甘肃省文明单位、甘肃省文明校园、甘肃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甘肃省示范家长学校、甘肃省德育示范学校、甘肃省“优秀红旗大队”、白银市“文明单位标兵”、白银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集体、白银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白银市标准化学校、白银市劳动先锋号、白银市模范职工之家等,还被确定为教育部“十一五”重点课题“新经典诗文诵读”实验学校、甘肃省语言文字工作示范校、白银市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白银市校园文化建设示范校、白银市体育传统项目(武术)学校、白银市五星级学校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