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主页

文化旅游

会宁:以红色旅游引领文旅融合发展

部门:中川镇 | 栏目:文化旅游 | 来源: | 作者: | 日期:2021-11-16 16:05:01 | 阅读: 2675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亮点工作展示》

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八届十三次全会精神,全面展示各县贯彻落实全会精神的新举措、新成效、新亮点,振奋精神、担当实干,奋力开创白银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白银市广播电视台开设全媒体栏目《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县亮点工作展示》,对各县亮点工作进行专题采访报道,今天首先来看《会宁:以红色旅游引领文旅融合发展》。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首《长征》荡气回肠,深入人心。“红军”对于红色革命圣地的会宁来说更是意义非凡。战争年代红军用血肉之躯打下了一片江山。新时期,会宁这片热土继承发扬着红军精神,立足当地自然禀赋,建设了农文旅相融合的“红军村”,进一步促进了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位于会师镇南什村七里铺组的红军村格外热闹,现场红旗飘飘,游人如织,成为了会宁乡村旅游的新亮点。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都有一个相同的目的:在建党百年的历史时刻,在这里缅怀先烈、重温红军精神。

“今年3月份开工建设,建设了红军村的南北两街,南街现在基本上竣工,今年建成商业四合院22院,北街现在有一个广场建成了,有一个停车场正在建设当中。”甘肃特地农业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何守库介绍说。


殷家磨坊经营者党思礼说:“在红军旅游村,旅游量比较大,卖的比较可观,一天卖500多块钱。”

在当地人口中,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南什村有个村中村,这个村叫做红军村,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红军村是南什村通过土地流转新建成的村中村。

会宁县会师镇南什村第一书记王嘉宾说:“2018年初,全村就把农户零星的土地,成立了一个会师镇南什村土地流转合作社,整个就流转过来。”

按照每亩地每年500元的价格,南什村共流转土地4563亩,2020年,流转后的土地集中打包给了甘肃特地农业产业有限公司,用于建设会宁县乡村振兴示范村——红军村。

会宁县会师镇南什村村民杨永太说:“流转了4亩,一亩是500元,一年是2000元。”

会宁县会师镇南什村第一书记王嘉宾说:“让他们集中管理机械化工作公司化运营,这样的话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

红军村项目采用政府引导、企业化运作、产业化经营的运行机制,村委会占百分之四十的股份,公司占百分之六十的股份,在盈利的情况下,村委会将百分之四十的股份再分红给村民,壮大村集体经济。


会宁县会师镇南什村村民殷进军说:“和以前相比,活也轻松了,挣得钱也多。环境变化很大,现在是旅游的人多。”

图片

除此之外,在红军村的现代农业产业园里,流转后的土地种上了3300座大棚,村民们可以选择在棚里打工,或在红色文化体验区内工作,同样的几亩地,村民们的生活和收入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会宁县会师镇南什村第一书记王嘉宾介绍说:“种的西瓜,西瓜每个棚大概是2000斤左右的产量,西瓜运往南方和福建等地,在地里面价是每公斤4块钱,一个大棚1万块钱收入,在大棚的这个区域内基本上我们南什村老百姓在地里务工,每人每天是120块钱的务工收入。”

会宁县会师镇南什村村民杨永太说:“没地种,出来当个保洁,一个月挣2000块钱还是合算着呢。”

提及红军精神,人们感受更多的是历史带来的庄重感与厚重感,与以往不同,红军村却拥有着新鲜血液带来的新活力。大学生何淑惠梦想开一间有书可读、音乐萦绕的茶吧,通过成立大学生创业合作社,她拥有了自己的乡村饮吧,在这里,游客可以一边品茶,一边感悟红军精神。

乡村饮吧经营者何淑慧说:“比较看好这个项目的前景,今年是建设期,但已经挺不错了,相信以后的发展前景还是比较好的,节假日差不多有七八百的样子。”

红军村项目建设将进一步促进会宁红色旅游产业发展,同时带动周边劳动力就业、农民创收增收,实现项目区域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目标,开启会宁乡村振兴新篇章。

甘肃特地农业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何守库说:“项目建成以后将形成出发在会师驿站,参观在会师园,瞻仰在大墩梁,教育在干部学院,体验在红军村的红色旅游大格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