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部门:
《会宁县 “中国好粮油”行动示范工程实施方案》已经县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会宁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8年3月21日
会宁县 “中国好粮油”行动
示范工程实施方案
根据《国家粮食局办公室粮食流通领域实施“优质粮食工程” 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结合会宁县实际,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是经济新常态下的兴粮之策、富民之道、惠民之举。以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严守耕地“红线”,保护基本农田,调整种植结构,优化种植品种,推动粮食生产由“多种粮”向“产好粮”转变;以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为统领,以深化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攻方向,精准施策,推动粮食生产从总量向质效转变;以“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为目标,增加绿色优质粮油产品占比,加大粮食质量安全监管监测力度,实现由 “吃得饱”向“吃得安全、吃得健康、吃得方便”转变;以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为落脚点,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升级,做强龙头企业,做响精品名牌,延伸产业链条,拓展发展空间,实现粮食产品由低端向中高端转变,着力建设粮食产业强县。
二、创建目标
围绕品种优良、品质优等、品牌凸显总要求,做实“1、2、3、4、5”创建目标,即:连陇上粮油一张网、30个放心粮油店提档升级创特色,组建两个标准高、设施全、规模大的“代清理、代干燥、代储存、代加工和代销售”一体化产后服务中心,健全三类设备先进、功能齐全、全程追溯的质检体系,创建小杂粮、亚麻油系列四大精品名牌,实现“五代”服务能力全覆盖,粮油优质品率提升30%以上,农民优质粮油种植收益提高20%以上。通过三年努力,专收专存仓容1亿斤以上,建成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新增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新增中国驰名商标1个、开发生产1个以上中国好粮油系列产品,新创甘肃省著名商标1个,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地理标志产品3个。
三、创建措施
(一)建立优质小杂粮和优质亚麻生产基地。整合年度发改、财政、农牧、水务、国土等部门涉农资金,建设粮食生产高标准农田,着力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提高农田地力水平、健全农业服务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主推小杂粮、亚麻优质品种。深入推进“粮油加工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充分发挥粮食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生产优势,推优质品种,走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之路,示范引领全县普及优质品种。重点建设两大绿色优质粮源生产基地30万亩(其中:小杂粮20万亩、亚麻10万亩)。
(二)构建粮食产后服务体系。采取以奖代补的激励措施,调动各方积极性。实施服务主体和企业之间设备、资源等互补互助,形成协作开发、合作共享、变废为宝、环保节能、节本降费的产业化利益共同体,完善“优粮优价”流通机制。盘活现有仓储物流、烘干清理设施等资源,实施资源有效整合,走布局合理、整体推进、统一管理、提高效能之路,依托“中国好粮油”创建企业,重点建成1—2个集代清理、代干燥、代储存、代加工、代销售于一体的规模大、标准高、功能强产后服务主阵地,建设6个集土地流转、订单购销、仓储设施配套服务等专业化产后服务中心,实现东西南北中全覆盖,为农民收粮、储粮、卖粮提供便利化服务,实现粮食提质和农民增收目标。同时,对现有达标的粮食仓储设施进行改造升级,打造1亿斤符合优质粮油产品储存、运输和交割要求的低温、恒温库,走粮食收储专业化、规模化保质增值之路。
(三)培植中高端粮油加工企业。以粮食规模化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和仓储物流、信息、贸易等配套建设为切入点,粮油加工龙头企业引领带动,形成优质小杂粮、亚麻油加工产业集群和粮油食品精深加工旗舰企业。一是优先支持省级农业产业化企业西北磨坊有限公司,依托订单生产基地,发挥荞麦系列产品和良谷米处理加工设备的优势,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提升小杂粮的综合利用率和面粉加工增值上提档升级。二是重点扶持建伟食品有限公司在亚麻籽精深加工、主食多样化方向做优做精。三是大力培育西北磨坊、建伟食品、富强粮食购销有限公司、懿隆工贸公司在土地流转、订单生产、种优质粮,烘干整理、优价收购、加工增值、地域标识、开启线上线下销售等新型社会化服务、全产业链运行企业做实做大。
(四)打造好粮油精品名牌。强化绿色优质粮油产品供给,整合县域内粮油加工企业,加大校企联姻力度,合作研发新技术、新装备、新产品,加快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步伐。突出地域优势和特色粮油,推进全谷物食品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打造全产业链,提高粮油品质,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软实力,利用建伟“香泰乐”食用油系列产品、三利“荞梓育”苦荞茶系列产品、三利“西北磨坊”面粉和良谷米优势,打造走出甘肃、进军中国好粮油的两大知名品牌。一是挖掘小杂粮资源,做大西北磨坊有限公司生产的“荞梓育”牌、建伟食品有限公司“香泰乐” 牌品牌实力。二是用好会宁县被中国特产之乡委员会授予的全国 “小杂粮之乡”和“亚麻籽之乡”的金字招牌,做精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荞梓育”牌小杂粮和“香泰乐”牌食用油品牌。
(五)拓展市场化营销渠道。完善粮食流通新机制,实施“走出去、引进来”行动,开展多种形式的产销对接活动,多途径宣传推介我县优质粮油产品,主动融入省级产销互动平台,利用红色旅游节等节庆活动,扩大会宁县优质粮油产品知名度、辐射力和市场占有率。充分利用和整合“放心粮油”等实体店,主动融入陇上粮油平台,做好“优质粮、好粮油”的专营专供。充分利用新媒体,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发展互联网+粮食,推动“线上线下”融合的电商平台建设,打造全方位、全领域的“全省好粮油”营销网络。实施优势资源整合、企业合作共赢策略,实行统一编号、统一标识、统一质量承诺、统一价格标签,强力推进精品粮油互动、大流通。拓展“种粮农民种好粮、收储企业收好粮、加工企业产好粮、人民群众吃好粮”的市场空间,全力创建休闲食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特色优质品牌和地理标志产品环境,加快粮食经济强县建设步伐。
(六)加强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建设和完善以县级粮食质检机构为核心和粮食收储、加工龙头企业检验室为补充的粮食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成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网络平台,开展优质粮油田间调查统计、品质测报和监测,构建主要粮食品种从种植、收获、储存到加工的质量品质和主要食品安全指标、风险快速筛查全程检测以及信息及时发布大格局,实现粮食质量标准、追溯体系和安全监管水平大提速。一是建设高规格的县粮食质量监测站检测监督平台,完善追溯体系,配齐检测设备。二是充实粮食储备库中心检验室,配齐快速检测设备,实现功能齐全、运行高效、服务优质。三是加快三利、建伟、富强、懿隆工贸等重点龙头企业和大型收储库点检测室的建设,及时引导粮食产品结构调整,粮油质量标准家喻户晓,提高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的粮食质量安全保障水平,让人民群众“吃得安全、吃得放心”。
四、资金筹措
该项目投资概算为1.2亿元,其中地方财政配套3600万元,拟申请中央及省级财政补助资金8400万元。
五、时间进度
(一)动员部署阶段(2018年4月-2018年5月)。制定实施方案,对中国好粮油行动示范工程作出具体安排。
(二)推进实施阶段(2018年5月—2020年5月)。全面实施活动方案,采取切实行动,排好时序进度,突出工作特色,按时保质保量完成目标任务。
(三)总结提高阶段(2020年5月-2020年12月)。总结活动情况,对活动开展进行检查评估,并将活动成效作为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和粮食产业化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
六、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乡镇、各部门要高度重视“中国好粮油行动”示范工程的实施工作,将此项工作作为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的重要考核内容,县政府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由县长任组长,分管财政、粮食的副县长任副组长,发改、粮食、财政、农牧、水务、科技、国土、环保、食药、统计、质检、工商等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办公室设在县粮食局。同时,组建由县政府督查考核局牵头,粮食、财政、农牧、食药等部门分管领导参与的监督考核班子,主动作为,加强协作,形成工作合力,定期开展工作,为创建“中国好粮油行动”示范县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加大投入力度。整合有效财政资金,建立健全优质粮食长效投入增长机制。采取先建后补、以奖代补、购买服务等方式,集中可用财政资金和项目资金,增加高标准农田创建、优良品种示范推广及重大技改项目成果引进转化应用的支持力度确保优质粮食工程示范县创建工作有序推进,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为创建工作提供财力支撑。
(三)强化督办考核。建立定期督查与日常监管、重点抽查与全面普查相结合的监管考核、第三方评估工作机制,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检查督办制度,切实加强对项目实施的跟进指导、监督和质量检测、监管,采取一月一抽查、一季一督办、一事一通报的方式,3—4月份集中开展种子市场专项整治大行动,5月和9月开展多地多点田间质量抽样检测,夏秋两季收购期间开展3天一次现场扦样的粮油质量预检工作。建立争创 “中国好粮油”奖励制度,对获得“中国好粮油”、品牌创建、市场开拓潜力大的企业,实行考评奖励,确保“优质粮食工程”示范县建设任务全面完成。
附件下载:会宁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会宁县 “中国好粮油”行动 示范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