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主页

村务公开

红堡子村简介

部门:郭城驿镇 | 栏目:村务公开 | 来源:红堡子村 | 作者:红堡子村 | 日期:2021-09-26 09:09:14 | 阅读: 3998

红堡子村位于会宁县北部,毗邻郭城驿镇镇区。全村辖10个村民小组,总流域面积2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300亩,其中水浇地保灌面积6300亩,砂田面积520亩。农业户籍人口1575户5637人,常住人口1250户3979人,共有党员208人,(其中女党员63人),2013年成立村党委,下设三个党支部。属靖会高扬程灌区,省道207线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是当年红军长征驻扎战斗过的地方。

一、历史沿革

红堡子村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光荣的拥军传统。是古丝绸之路商贾云集的通道。清代陕甘总督左宗棠率师平乱,徐吕二军门兵住红堡子,以乡绅王在位(王汉父亲)犒军有功而例授五品封典,六品军功。委任创办团练,筑堡屏护梓里,泽被乡间。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会宁会师前后,在红堡子驻扎、休整50多天,组建西北抗日农协会,红堡子及周边村民在开明人士王翰的带领下,积极捐粮捐款,为红军长征取得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原甘肃省省长刘伟平在红堡子基层党建抓点示范,红堡子成为“全省先进模范党支部”“全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村全国文明村镇 历代名人登足、会面、居住红堡子, 红堡子这个名字的亮点,就在于有字,红堡谐音可念为红保。当年红军选在红堡子村设立红四军指挥部住宿休整,并在红堡子打了一场漂亮的包围战,就与这个好名字有关。红堡子原名大堡子,因红军会师之后驻扎于此而改名红堡子,以红色遗址和轶事而著称于世。

二、基层党建

村党支部以深入推进“两学一做” 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严格落实“1+11+X”党内组织生活制度,村党委每年“七·一”期间组织开展一次以“上一堂革命教育党课、重温一次入党誓词、参加一次组织生活、撰写一篇感悟文章”为主题的“四个一”活动,开展“四个合格”专题研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明确政治方向、增强政治定力。充分利用红堡子村的红色文化资源,打造本土特色“一园一地”,动员党员、乡贤、群众筹资筹劳修建红堡子革命烈士陵园和会州博物馆红色教育基地,用烈士和祖先留下的生动事例开展现场教学活动,加强党员党性教育。推行“四日一训”(把每年1月1日、3月1日、7月1日、9月30日分别定为党员表彰奖励日、学习议事日、党员纳新日、爱国教育日,把12月和1月定为党员“冬训”月),加强农民党员教育管理,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奠定基础,全村党员在各行各业的发展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2017年成功举办白银市委“党建引领奔小康”观摩活动,2018年被省委组织部评选为甘肃省农村基层干部学习教育基地,2020年被省委组织部评选为“四抓两整治”示范基地,2021年被中组部列为红色美丽村庄试点项目村。

三、文化建设

红堡子村党委、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历来重视文化建设,紧紧围绕“组织群众、凝聚群众、宣传群众、服务群众”开展农村文化活动、“八个一”工程建设及“我们的节日”等主题,强化文化队伍建设、创新工作载体、丰富活动内容、在新时代农村建设中培育新型农民,塑造文明纯朴村风,建设农民文化大院,积极开展各种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活动,引导村组干部、党员、村民积极参与文化活动,使新乡村文化建设真正起到了凝聚人心、塑造民风、理顺干群关系、使文化建设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中发挥重大作用。投资179万元建成“文化广场”,占地5400平方米,设有露天舞台、文化墙、文化长廊、健身场、篮球场、农家书屋、文化休闲区等一系列文化娱乐活动设施,投资12万安装LED显示屏一台,在百米文化墙张贴公民道德三字经、村规民约、家规家训新旧24孝图等。组织建设“一场一堂一站”(村文化活动广场、孝道讲堂、红堡子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深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文化队伍建设,在小康发展中培育新型农民,塑造文明淳朴村风民风。打造村俗“两节”(正月初二春节文化活动日、6月2日农民文化节),开展书画展、篮球赛、歌咏比赛、秦腔演唱等多种形式的文艺活动,增强群众凝聚力。结合庆“七·一”对“优秀共产党员”、“五星级文明户”、“新农村建设带头人”等光荣模范进行表彰,传递正能量、弘扬新风尚。积极探索农村文明风尚新路径,着力培育孝贤文化,成立红堡子孝道讲堂,定期邀请本村德高望重的“识字人”、县上镇上的“文化人”以及各地研究国学的专家,举办各类文化讲座,弘扬正风正气。结合星级文明户、孝子、孝媳评选工作,引导村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设立村民“勤、俭、孝、和”四德榜,定期开展评选和上榜公示,共有99人上榜,潜移默化教育群众,成为文明新风的传播者、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共评选出国家级最美家庭1户、省级最美家庭6户、市级文明家庭22户,市级美丽庭院14户,县级美丽庭院26户,乡村级文明家庭90户。2020年申报保留四届全国文明村荣誉称号并取得成功验收。

四、经济发展

近年来,村“两委”立足实际,积极探索,按照“抓党建、强保障、促发展”的总体思路,围绕“构筑红色堡垒,引领科学发展,努力建成和谐、文明、幸福、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题,紧抓国道247线经济带产业规划建设机遇,加快推进“三园一优”(瓜园、果园、菜园、优质高效)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一亩田向一亩园”的转变,逐年扩大特色蔬菜、优质苹果、砂田西瓜种植面积,2016年以来全村蔬菜种植1500亩(设施蔬菜700亩1400座,露地蔬菜800亩),砂田瓜类种植1000亩,同时,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合理配置农业资源,坚持布局区域化,种植规模化,品种优质化,生产集约化,产品绿色化和产供销一体化的原则,不断壮大支柱产业,建成1500亩以上蔬菜特色产业园一处。同时,按照“支部引领、合作经营、抱团发展、共同富裕”的原则,加快农产品购销业向深加工转型。目前,红堡子村农副产品交易“能人”已达300人,其中上规模的产销大户30多户,扶持有志青年回乡创业,壮大了会宁县五有绿色农民专业合作社、会宁县地六农民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会宁县早春农民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小科家庭农场、东岭桃源等一批龙头企业,发展特色蔬菜产业,企业的带动辐射作用得到了明显发挥。同时,村两委组织建成了红堡子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和红堡子电子商务服务站,扩大信息来源,实行线上线下销售,拓宽了农产品市场的销售渠道,红堡子蔬菜远销全国各地,红堡子村正在发展成为会宁北部最大的瓜果交易市场。

五、红堡子的名片

(一)红堡子村红色历史悠久。是红色文化资源富集之地。1936年,北上红军抵达这里时,当地群众开门迎红军、捐粮捐款支援红军,为一、二、四方面军在会宁会师做出了贡献,是支援红军的模范地。红堡子村商贸流通活跃。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历来是黑瓜子、小杂粮等农副产品的集散地,全村村农副产品交易“能人”已达300人,其中上规模的购销大户30多户,销售额达6000多万元,年利润近400多万元。(二)红堡子果菜产业突出。全村蔬菜种植1500亩(设施蔬菜700亩1400座,露地蔬菜800亩),砂田瓜类种植1000亩,建成1500亩以上蔬菜特色产业园一处。建成会宁北部农产品交易市场和冷链气调库,占地30亩,气调库容量3000吨,加快农产品购销业向深加工转型。全力打造全镇果菜种植示范基地,在全镇率先建成小康社会。(三)红堡子村文化底蕴深厚。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两个活动”(每年的6月2日固定为农民文化节,每年正月初二为“春节文化活动日)、“孝道讲堂”、“勤俭孝和四德榜”已成为红堡子村文化品牌。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以会州战鼓、会州剪纸、会州刺绣、会州古调为代表,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达6种。2007年,时任甘肃省委宣传部长励小捷视察红堡子后,欣然题词“文化生活越来越活跃,红堡子村越来越红火”。中央省市媒体对红堡子蓬勃开展的农民文化活动和欣欣向荣的文化发展事业多有报道。文化已经成为红堡子村对外交流的一张名片。(四)红堡子村孝闲礼仪闻名。具有浓厚的孝道文化底蕴,村党委通过开设孝道大讲堂、“勤俭孝和”四德榜评选,农民文化节表彰等形式,树家风、传孝道、扬美德。全村村呈现出村组和谐、家庭和睦、子孝媳贤、百业兴旺的生动景象,“邻里和睦”、“婆媳和顺”、“买卖公平”“诚信经营”成为全体村民的自觉行动。村民的孝贤事迹被乡邻们积极效仿,不少先进事迹得到中央及省级媒体的宣传报道。全村形成了比孝顺、比诚信、比发展和争做模范的浓厚氛围。(五)红堡子休闲宜居宜游。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齐全,人居环境大力提升,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广大群众幸福感明显提升。红色旅游、乡村旅游逐步发展壮大,特色产业鲜、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宜居宜游宜业的美丽乡村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

今后红堡子村“两委”的奋斗目标为:“中心凸起,四区联动,遍地生花”,中心凸起:就是以党建为引领致富奔小康,四区联动:就是以农、商、文、旅为支撑拉动经济,遍地生花:就是支持和鼓励全方位、广渠道、多层面不断拓展致富路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