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主页

强农惠农信息

关于印发《2017—2020年全县培育富民产业 加快脱贫攻坚实施方案》的通知

部门:郭城驿镇 | 栏目:强农惠农信息 | 来源:会宁县人民政府 | 作者: | 日期:2018-05-10 09:51:34 | 阅读: 6224

为全面培育壮大富民产业,持续增加农户收入,加快全县脱贫致富步伐,按照省农牧厅等七部门《关于全省贫困地区发展产业促进精准脱贫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持续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为核心,按照“守住一头子、多做几样子”的思路,着力培育“1+N”产业助农增收模式,立足资源禀赋,科学布局谋篇,大力实施“21211”农业农村产业突破行动,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和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建基地,带农户,拓市场,促销售,强加工,增效益,加快培育一批能带动贫困户长期稳定增收的多元富民产业,为贫困村户实现稳定脱贫打下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引导,受益精准到人的原则。充分发挥县乡两级党委、政府在扶贫开发中的主导作用,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方式,充分调动贫困户发展产业的积极性,精准帮扶,凝聚合力,让产业发展引领贫困户脱贫,让贫困户有持续稳定的产业收入来源。

——坚持科学规划,项目精准到户的原则。紧盯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着力提升贫困村、贫困户的参与度,论证、设计、实施项目,以项目引领贫困户深度融入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促进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

——坚持因地制宜,产业精准到村的原则。综合考虑全县资源优势、产业基础、产业布局、传统习惯等因素,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立足贫困村生产现状,选准富民产业,合理确定产业发展重点和规模,提升产业质量和效益,构建“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

——坚持延伸链条,促进融合发展的原则。紧盯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这一核心指标,树品牌,拓市场,强龙头,带基地,延伸农业产业链条,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着力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让贫困户分享加工销售等环节收益。

——坚持保护生态,实现绿色发展的原则。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用好用活绿色生态牌,切实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把发展劣势转化为后发优势,确保贫困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兼顾。

三、主要目标

2017至2020年,各乡镇、各部门要围绕夯实百万亩全膜玉米、百万亩黑膜马铃薯两个基础产业,提升草畜产业一个支柱产业,培育林果、蔬菜两个主导产业,发展小杂粮、中药材、亚麻、瓜类等一批特色产业和做强组织劳务输转一个增收产业的“21211”农业农村产业突破行动,着力打造11个肉牛养殖乡镇(覆盖98个村,其中贫困村54个),9个肉羊养殖乡镇(覆盖81个村,其中贫困村43个),8个蔬菜和苹果种植乡镇(蔬菜种植村35个,其中贫困村16个;苹果种植村17个),着力发展22个核桃种植规模村(其中贫困村10个),14个中药材种植规模村(其中贫困村7个),18个小杂粮种植规模村(其中贫困村1个),10个瓜类种植规模村(其中贫困村3个)。到2020年底,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000元左右,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左右;初步建成具有会宁特色的精准扶贫产业支撑体系,贫困户深入融合到产业发展中,贫困村实现村村有富民产业,贫困户实现户户有增收门路,形成优势产业长期化、特色产业区域化、新型主体带动化、技术服务专业化、基地建设标准化、产品加工品牌化、市场销售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格局,自身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确保如期实现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目标。

四、重点任务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实施“21211”农业农村产业突破行动,培育经营主体,强化科技服务,健全产业链条,提高产业质量和效益,持续增加农民收入。

(一)夯实两个基础产业。围绕全国产粮大县及国家级旱作高效农业示范区建设,坚持因地制宜、全面推进、集中连片、技术集成、突出主体原则,推广旱作农业综合实用技术,集中打造百万亩全膜玉米、百万亩黑膜马铃薯两个“百万工程”,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1.全膜玉米。按照稳面积、调品种、促发展的思路,集成应用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减穴增株等技术,推进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以打造千亩以上全膜玉米种植基地为重点,每年稳定推广全膜玉米100万亩,其中贫困村52万亩,贫困户30万亩,贫困人口人均达到2亩以上,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户全覆盖。

2.黑膜马铃薯。大力实施脱毒种薯应用全覆盖、垄上微沟黑膜覆盖应用全覆盖、优良品种全覆盖、晚疫病统防统治全覆盖、马铃薯贮藏窖全覆盖等五大工程,大力推广深松耕技术,以打造千亩以上黑膜马铃薯种植基地为重点,每年稳定推广黑膜马铃薯100万亩,其中贫困村52万亩,贫困户30万亩,贫困人口人均达到2亩以上,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村户全覆盖。

(二)提升一个支柱产业。围绕全省草畜强县建设,按照草业抓连片种植,畜业抓加工增值的思路,着力打造现代畜牧业全产业链。持续壮大以国道247线为主的高效草畜产业带、以中北部为主的肉羊产业集中区、以东南部为主的肉牛产业集中区,实施品种良种化普及、产业一体化提升、饲养科学化推广、饲草商品化增值、防疫制度化达标、养殖生态化治理等六大行动。

1.肉牛产业。以千家万户养牛为基础,以规模户养牛为主体,推行“小规模、大群体”饲养模式,加快繁育,增加饲养量,重点发展优质肉牛。把新添、丁沟、中川、杨集、党岘、太平、老君、八里、侯川、平头、翟所等11个乡镇打造为肉牛养殖乡镇,覆盖98个村,其中贫困村54个;巩固及新建存栏基础母牛5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300家。全县现有肉牛17万头,其中基础母牛8.5万头。到2020年底,肉牛养殖达到25万头,其中基础母牛15万头。

2.肉羊产业。在现有养羊企业、小区(场)和规模养殖户的基础上,以发展家庭农场式的规模养羊大户为重点,依托现代农业肉羊产业项目,把大沟、四房、汉岔、刘寨、新塬、新庄、土门、土高、柴门等9个乡镇打造为肉羊养殖乡镇,覆盖81个村,其中贫困村43个;巩固及新建存栏基础母羊150只以上的规模养殖场500家,引进杜泊、美利奴等二元、三元种公羊,通过二元、三元杂交,加快本地绵羊的改良,努力培育适合会宁饲养的肉羊品系。全县现有肉羊260万只,其中基础母羊80万只。到2020年底,肉羊养殖达到400万只,其中基础母羊160万只。

(三)培育两个主导产业。根据全县用水及生态条件的逐步改善,顺势而为发展林果、蔬菜两个主导产业,把会师、甘沟、郭城、河畔、白塬、头寨、韩集、草滩等8个乡镇打造为蔬菜和苹果种植乡镇,进一步提升多元产业支撑群众脱贫增收能力。

1.林果产业。立足区位资源优势,重点扶持发展核桃、苹果等特色林果产业,稳步扩大特色林果基地建设规模,把汉家岔镇细岔村等10个贫困村和甘沟驿镇钟岔村等12个非贫困村,打造成核桃种植规模村,种植户户均5亩以上;把郭城驿镇红堡子村等17个非贫困村,打造成苹果种植规模村,扶持种植户户均种植5亩以上。全县每年新增核桃1.5万亩,苹果1万亩,油用牡丹1万亩,利用退耕还林每年发展文冠果3万亩,到2020年底,全县苹果种植达到15.35万亩,核桃种植达到15.8万亩,贫困村种植林果7.5万亩,贫困户3.2万亩。

2.蔬菜产业。以政策引导和科技支撑为动力,选择基础条件相对好、供水有保障、群众积极性高的乡村,通过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生产、统一管理销售的办法,集成应用测土配方施肥、节水灌溉、水肥一体化、沼渣沼液利用、黄板+性诱剂+黑光灯诱杀等技术,大力发展日光温室、塑料大棚等设施蔬菜和高原夏菜生产,把中川镇中川村等10个贫困村和白草塬镇二百户村等3个非贫困村,打造成日光温室蔬菜生产规模村;把会师镇南咀村等22个村打造成大棚蔬菜和高原夏菜种植规模村,其中贫困村6个。到2020年底,全县日光温室、塑料大棚、高原夏菜种植面积达到6万亩以上。

(四)发展一批特色产业。按照政府引导、部门配合、社企引领、市场运作、全面推进的思路,大力发展小杂粮、中药材、亚麻、瓜类等一批特色种植,持续增加农民收入。

1.小杂粮和亚麻产业。按照“小产品、大批量、大产业”的发展思路,科学规划布局,把小杂粮和亚麻产业与全膜玉米、黑膜马铃薯形成合理轮作倒茬模式,通过集中连片建基地、标准化生产搞认证,保护价收购保回收的方式,集成一膜两年用、新品种应用、追施有机肥获等技术,着力把新塬镇甘岔村等18个村,打造成小杂粮和亚麻种植规模村,其中贫困村1个。全县每年稳定种植小杂粮35万亩,其中贫困村8万亩,贫困户4.8万亩、户均2亩以上;全县每年稳定推广亚麻种植10万亩,其中贫困村3万亩,贫困户2.4万亩、户均1亩以上。

2.中药材产业。按照政府引导、部门配合、市场运作、企业引领、全面推进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质量为核心,把中药材种植作为区域性优势产业,建成中药材育苗基地,集成有机肥施用、打顶摘蕾、覆盖遮阴、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技术,把新添堡乡回河村、杨崖集镇杨集村等14个村打造成中药材种植规模村,其中贫困村7个。全县每年新增中药材1万亩,建立中药材育苗基地500亩;到2020年底,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其中贫困村达到5万亩,贫困户达到4.5万亩、户均2亩以上。

3.瓜类产业。依托砂田资源优势,集成推广良种应用、开穴点播、砂田地膜双覆盖、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技术,着力打造瓜类标准化生产基地,把郭城镇扎子塬村等10个村,打造成瓜类种植规模村,其中贫困村3个。全县每年稳定种植瓜类10万亩,其中贫困户7500亩。

(五)做大做强劳务产业。瞄准贫困户主要劳动力,通过引导性培训和技能型培训,提高技能水平,增加务工收入。鼓励能人带动务工,通过组织引导和支持等措施,助推本地能人带领贫困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减少盲目性,增强稳定性;积极开展劳务信息服务,疏通就地打工渠道,全县每年输转农村富余劳动力9.7万人次以上,创劳务收入17.8亿元以上;力争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有1人能外出务工,有1人就地季节性打工,持续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以推动“造血式”精准扶贫为目标,以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为根本,引导和支持县内培训学校把培训课堂延伸到村组一线、田间地头,开展“点菜式”“订单式”精准培训,提升贫困家庭富余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实现“培训一人、就(创)业一人、脱贫一户”总体目标。

五、补助标准

(一)基础母牛补助标准。贫困户利用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发展养牛,户均基础母牛达到5头以上,每户每年补助2500元,连续补助4年。非贫困户饲养基础母牛达到5头以上,每户协调投放最高不超过3万元的产业贷款,期限3年。

(二)基础母羊补助标准。贫困户利用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发展养羊,户均基础母羊达到20只以上,每户每年补助2500元,连续补助4年。非贫困户饲养基础母羊达到20只以上,每户协调投放最高不超过3万元的产业贷款,期限3年。

(三)苹果补助标准。在确定的集中种植片区内,贫困户户均种植苹果5亩以上,经验收成活率达到85%以上,每户每年补助2500元,连续补助4年。非贫困户户均种植苹果5亩以上,由林业局负责免费提供种苗。

(四)核桃补助标准。在确定的集中种植片区内,贫困户户均种植核桃5亩以上,经验收成活率达到85%以上,每户每年补助2500元,连续补助4年。非贫困户户均种植核桃5亩以上,由林业局负责免费提供种苗。

(五)日光温室补助标准。贫困户建成1座日光温室,协调国开行精准扶贫产业贷款10万元,由乡镇协调新型经营主体统一贷款、统一建设,建成后分配到各贫困户,由该新型经营主体统一管理、统一销售,正常生产后,每户每年补助2500元,连续补助4年。非贫困户发展日光温室,每户协调投放最高不超过10万元的产业贷款,期限3年。

(六)塑料大棚补助标准。贫困户发展塑料大棚,每户2座、1亩,每村集中连片100座、50亩以上,正常生产后,每户每年补助2500元,连续补助4年。非贫困户发展塑料大棚,每户2座、1亩,每村集中连片100座、50亩以上,每户协调投放最高不超过3万元的产业贷款,期限3年。

(七)高原夏菜补助标准。贫困户在高原夏菜集中连片区域内,户均种植5亩以上,验收合格后每亩每年补助500元,连续补助4年。非贫困户在高原夏菜集中连片区域内,户均种植3亩以上,验收合格后每户协调投放最高不超过3万元的产业贷款,期限3年。其它高原夏菜种植农户,由县扶贫办、农牧局负责筹措资金,乡镇负责建设育苗棚,联系合作社向农户免费提供种苗。

(八)小杂粮补助标准。贫困户在小杂粮集中连片区域内,户均种植5亩以上,验收合格后每亩每年补助100元,连续补助4年。非贫困户在小杂粮集中连片区域内,户均种植5亩以上,验收合格后每户协调投放最高不超过1万元的产业贷款,期限3年。

(九)中药材补助标准。贫困户在中药材集中连片区域内,户均5亩以上,验收合格后每户每年补助2500元,连续补助4年。非贫困户种植5亩以上,验收合格后每户协调投放最高不超过3万元的产业贷款,期限3年。

(十)瓜类补助标准。贫困户在瓜类集中连片区域内,户均10亩以上,验收合格后每户每年补助2500元,连续补助4年。非贫困户种植10亩以上,验收合格后每户协调投放最高不超过3万元的产业贷款,期限3年。

对符合以上补助标准的,经验收合格即可享受补助政策,从2017年开始补助,到2020年结束,连续补助4年;如当年达不到补助标准,待以后达到补助标准时再给予补助,且贫困户4年内累计补助达到1万元。对于种植或养殖村内插花型发展其他产业,符合条件的,也享受补助政策;对于从事多个产业的农户,符合条件即可享受一项产业补助政策,不能重复享受。

六、资金测算与筹措

经测算,2017-2020年全县产业发展共需资金476517.52

万元,其中全膜玉米101516万元,黑膜马铃薯210400万元,草畜68480万元,林果7200万元,蔬菜64737万元,小杂粮10700 万元,中药材8003.2万元,亚麻2664万元,油用牡丹120万元,藜麦658.72万元,红葱2038.6万元。资金来源主要为项目资金66667万元,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5200万元,县财政资金1800万元,金融贷款119390万元,自筹273460.52万元。

2017年全县产业发展共需扶持资金93882.5万元,其中贫困户25570户补助资金4492.5万元(基础母牛4500户1125万元,基础母羊6500户1625万元,苹果100户25万元,核桃900户225万元,日光温室1000户250万元,塑料大棚330户82.5万元,高原夏菜750户187.5万元,小杂粮9500户475万元,中药材1510户377.5万元,瓜类480户120万元),贫困户发展日光温室需要国开行精准扶贫产业贷款10000万元,非贫困户发展产业需要贷款预计79390万元(基础母牛19500万元,基础母羊25500万元,日光温室3000万元,塑料大棚2010万元,高原夏菜9450万元,小杂粮8800万元,中药材3270万元,瓜类7860万元)。

七、政策支撑

(一)深入推进农村改革。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2017年全面完成所有贫困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土地流转率达到20%以上;加强土地流转管理服务和土地矛盾纠纷调处体系建设,逐步建立公开规范的土地流转市场;严格规范土地流转行为,强化土地流转合同管理和用途管制,防止流转土地非农化。推进农村金融制度改革,鼓励金融机构开发农村金融产品,积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在贫困村设立便民服务点,到2017年底实现贫困村金融便民服务网点全覆盖。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发展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引导贫困户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经营权,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鼓励和支持贫困户以土地和农业设施、机械等作价入股的方式,参与或组建专业合作社,使每个贫困村至少建立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贫困户参与各类新型农业经营合作组织实现全覆盖。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以集体经营性资产改革为重点,明晰产权,折股量化到集体经济组织每位成员,发展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按股分享经营收益。强化惠农政策落实,全面落实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各项奖补政策并向贫困村、贫困户倾斜。

(二)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开展股份合作,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等可以折价入股,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受集体收益分配权;有关财政资金在不改变用途的情况下,投入设施农业、养殖等项目形成的资产,具备条件的可折股量化给贫困村和贫困户。抢抓全省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机遇,以贫困村为重点,大力推广“十种成功发展模式”,持续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为全县树样板、做示范。推广订单帮扶模式,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和有产业发展能力的贫困对象,共同开发特色产业,依法签订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协议。按照协议由贫困户开展生产、提供产品,由新型经营主体提供服务、收购产品;政府扶持资金通过以奖代补等方式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和贫困户。

(三)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力度,向优良品种、先进技术要效益。推行“行政+技术”双轨工作制,由县农牧、林业等部门负责技术指导、协调服务工作。以贫困村户为重点,推行农业技术人员包村联户制度,即高级职称技术人员包贫困村、中初级职称技术人员联贫困户,紧紧围绕主导产业,手把手、面对面开展技术指导,帮助解决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确保每个农业技术人员每年进村入户时间不少于100天。积极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为每个贫困村派驻1名科技特派员,采取“带技术、带资金、带项目”的方式,带动贫困户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产品。大力培育科技示范户,在每个贫困村培育2-3个农业科技示范户,每个示范户带动10-20个贫困户。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以贫困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专业合作社骨干等为重点培育对象,每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300人,实现“培育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片”的综合效益。开展农业实用技术普及培训,围绕产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采取集中培训、现场指导、咨询服务等多种形式,大力开展农业科技实用技术培训,确保每个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有一个科技明白人。强化农技推广服务,筹措资金为农技人员、贫困村和有上网条件的贫困户建设“农业科技网络书屋”和基于无线网络的农技推广“云平台”,加强“12316”三农服务热线建设,为基层农技人员和贫困户提供快捷的农业生产技术、市场信息等咨询服务。

(四)加大产业扶贫投入。县财政要多渠道整合和统筹安排财政支农资金,按照“整合资金、优化资源、突出重点、集中投入”的原则,加快建立和完善财政资金使用管理协调机制,充分发挥财政扶持政策的协同效力。发改、财政、扶贫、农牧、林业、人社等部门要按照资金向产业倾斜,产业向贫困村户倾斜的思路,加大项目资金争取力度,确保70%以上的产业资金投向贫困村和贫困户。县扶贫办、金融办要加强与国开行、农商行等金融机构的衔接,积极争取惠农贷款,严格贷款发放程序,指导农户将其全部用于发展富民增收产业,提高产业发展的持续性和有效性。通过组织动员、政策引导等多种途径,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参与产业扶贫工作,努力形成多元化投入新格局。

(五)创新金融扶贫模式。鼓励金融机构创新符合贫困村户产业发展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吸引企业到贫困村户从事资源开发、产业园区建设等。积极创新金融扶贫模式,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贫困户和新型经营主体贷款支持力度,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向贫困户全覆盖,村级互助资金和金融便民服务点实现所有贫困村全覆盖。与农村商业银行合作,采取“银行+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启动村级互助资金担保增信计划,以互助资金10倍的放大倍数获得银行授信,贷款用于发展富民产业,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撬动作用,不断扩大财政资金投入的引导示范作用。

(六)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强化和拓展农业保险的防灾减灾、生产调节、担保增信、扶贫开发等作用,建立产业发展风险防控机制。创新农业保险险种,根据贫困村户特色产业发展需要,积极发展特色产品保险,鼓励保险机构和贫困村户开展特色产品保险和扶贫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加大产品创新力度。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在进一步扩大能繁母猪、奶牛、玉米、马铃薯、冬小麦等农产品保险覆盖面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增加肉牛、肉羊、蔬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保险品种,大力发展商业性农业保险。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四大家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县农牧、林业、人社、扶贫、发改、财政、金融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会宁县脱贫攻坚富民产业培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做好组织实施、统筹协调、监督检查等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农牧局,负责领导小组日常工作。各乡镇要立足各自实际,成立专门的工作机构,负责抓好各项目标任务落实,确保全县脱贫攻坚富民产业培育工作顺利开展。

(二)明确责任分工。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在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按照职责分工做好各自工作,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农牧、林业、人社等部门负责方案任务的指导实施,并按照本方案和各自职能分工分别制订本行业产业年度工作方案并指导实施。各乡镇要按照本方案确定的目标任务,制订本乡镇培育富民产业加快脱贫攻坚实施方案(2017-2020年)和各种产业精准扶贫到村到户年度工作方案,将目标任务分解到年度、明确到所辖贫困村贫困户,抓好指导和监管。

(三)创新工作机制。推行精准扶贫述职制度,县委、县政府组织各乡镇于年中年末开展精准扶贫述职汇报,将富民产业培育作为重点内容汇报,交流先进经验做法,及时解决存在困难问题。推行包乡联村制度,县级领导要按照联系帮扶贫困村制度安排,抓好包乡联村工作,带头深入所包乡镇和联系村,力争把各自的包抓乡、联系村打造成示范乡、样板村。推行精细化管理制度,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对目标任务实行精细化管理,逐条逐项明确责任人、完成时限及落实措施,确保规划目标任务真正落到实处。

(四)严格补助程序。坚持“谁验收、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从2017年开始,每年6月底前由各乡镇按照标准和补助要求进行初验公示,公示无异议后,将初验结果上报县扶贫办,县扶贫办组织农牧、林业、发改、财政等部门严格按照标准进行验收,要确保验收工作客观、真实、准确。验收合格后按照补助标准,及时向贫困户拨付补助资金,补助资金按照程序直接足额拨付到农户“一折通”;及时向非贫困户协调投放产业贷款。

(五)强化监督检查。县脱贫攻坚富民产业培育工作领导小组要定期对目标任务、工作措施、项目实施、资金管理等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做到年初有安排、年中有检查督促、年底有总结验收。领导小组有关成员单位组织行业督查,督促检查本行业产业扶贫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对年度目标任务、工作措施落实好的乡镇和单位予以表彰,对落实不力的乡镇和单位进行通报,并将督查结果作为对各乡镇、各单位脱贫攻坚成效考核的重要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