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主页

强农惠农信息

关于全面推进贫困村贫困户产业到村到户达标全覆盖实施意见

部门:新塬镇 | 栏目:强农惠农信息 | 来源:新塬镇 | 作者: | 日期:2018-07-29 16:43:09 | 阅读: 5531

为进一步培育壮大富民产业,推进产业到村到户达标全覆盖,拓宽贫困群众稳定增收渠道,切实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夯实精准脱贫产业基础,加快全县脱贫攻坚步伐,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现结合县情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农村工作会议和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以稳定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为目标,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推进农村“三变”改革为抓手,从贫困村、贫困户实际出发,按照“守住一头子,多做几样子”的思路,采取超常规措施,发扬“钉钉子”精神,大力发展“1+N”产业助农增收模式,重点实施好“21211”农业农村产业突破行动,加快培育一批多元富民产业,将产业精准覆盖到贫困村、贫困户,确保每个贫困户在抓好基础产业的同时,至少有一项达标增收产业,为贫困村、贫困户实现持续增收、稳定脱贫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科学规划,产业到村。立足贫困村资源优势、产业基础、种养习惯等因素,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合理确定产业发展方向、重点和规模,对产业发展、基础配套等进行总体规划,为有序推进产业到村到户达标全覆盖提供依据。

——政府扶持,聚力到户。紧盯贫困户产业达标,充分发挥县乡两级党委、政府主导作用,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方式,将扶贫资金和项目精准落实到村到户,坚决防止“大水漫灌”,切实增强产业发展的精准性和实效性。

——市场导向,群众意愿。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尊重贫困群众产业发展意愿,大力培育富民增收产业,着力提升产业质量和效益,持续增加产业对贫困户收入的贡献率,防止搞强迫命令和一刀切。

——创新模式,示范带动。创新经营模式,加快培育壮大一批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达到“扶一个龙头、建一片基地、带一个产业、富一方百姓”目的,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延伸链条,融合发展。按照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要求,建基地,强龙头,树品牌,拓市场,打造全产业链,着力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让贫困户更多分享加工销售等环节收益。

三、主要目标

力争到2018年底,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覆盖率达到80%以上、产业达标率达到50%以上,当年重点扶持户全覆盖;到2019年底产业达标率达到70%以上,当年重点扶持户全覆盖;到2020年底产业达标率达到80%以上,当年重点扶持户全覆盖,“一村一品”“一户一业”“一户一策”的多元富民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产业对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贫困村、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显著提升,经营性收入占贫困户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0%以上。

产业覆盖是指建档立卡贫困户按照“1+N”产业助农增收模式,在落实好“1”即人均2亩全膜玉米、2亩黑膜马铃薯的基础上,每户必须覆盖“N”即能够确保贫困户稳定脱贫、持续增收的养殖业、特色种植业、家庭工商经营业和有技能、有稳定收入的劳务产业等增收产业中的一项,至少是“1+1”,最好是“1+2”“1+3”“1+N”。

产业达标是指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抓好两个基础产业的前提下,在支柱产业、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劳务产业等增收产业中,至少有一项产业达到标准即为达标。达标标准为:支柱产业,贫困户户均饲养基础母牛5头以上或基础母羊20只以上。主导产业,贫困户在集中种植片区内,户均种植苹果5亩以上或核桃5亩以上;建成1座日光温室、4座塑料大棚或在300亩高原夏菜集中连片区域内种植高原夏菜5亩以上。特色产业,贫困户在300亩小杂粮、中药材、亚麻集中连片区域内,户均种植小杂粮、中药材、亚麻5亩以上;在500亩瓜类集中连片区域内,户均种植瓜类10亩以上。劳务产业,县外连续务工6个月以上,有固定职业、固定住所的个体经营户或技能务工户,年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整户外出务工且年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县内个体经营户或技能务工户,年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

四、重点任务

按照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求,大力实施“21211”农业农村产业突破行动,下足精细精确精微的“绣花”功夫,加快推进产业到村到户达标全覆盖,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切实增强贫困村、贫困户产业发展的规模化、标准化、组织化、市场化、品牌化水平,为促进贫困村、贫困户稳定脱贫提供有力支撑。

(一)推动产业规划到村到户。全面开展产业普查,逐村逐户开展调查摸底,摸清贫困村、贫困户产业发展现状,掌握贫困户产业发展真实意愿。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深入分析贫困村、贫困户资源禀赋、市场空间、环境容量、发展潜力及产业覆盖面,合理确定市场相对稳定、获益期相对较快的增收产业,逐村制定产业发展规划,逐户制定产业发展计划,包括产业种类、发展规模、技术服务、资金需求、预期效益等内容。

(二)推动产业达标到村到户。在抓好产业全覆盖的同时,重点在产业达标上下功夫,扎实推进产业到村到户达标全覆盖。

全膜玉米,以实施粮改饲项目为契机,以打造千亩以上全膜玉米种植基地为重点,大力推广饲草玉米订单种植,在贫困村每年稳定推广全膜玉米52万亩,其中贫困户30万亩,贫困群众人均达到2亩以上,实现贫困村、贫困户全覆盖。

黑膜马铃薯,实施脱毒种薯应用全覆盖、垄上微沟黑膜全覆盖、优良品种全覆盖、晚疫病统防统治全覆盖、马铃薯贮藏窖全覆盖等五大工程,在贫困村每年稳定推广黑膜马铃薯52万亩,其中贫困户30万亩,贫困群众人均达到2亩以上,实现贫困村、贫困户全覆盖。

肉牛产业,以实施弘利农牧肉牛全产业链项目为依托,加快引进良种肉牛,积极培育规模养殖户,把新添堡、丁家沟、中川、杨崖集、党家岘、太平店、老君坡、八里湾、侯家川、平头川、翟家所等11个乡镇打造成肉牛养殖乡镇,覆盖98个村,其中贫困村54个。到2020年底,全县贫困村肉牛饲养量达到8万头,其中贫困户6万头、户均5头以上;重点乡镇重点村肉牛产业覆盖率达到80%以上,产业达标率达到60%以上。

肉羊产业,充分发挥甘肃会宁祥源良种羊繁育厂的带动作用,以发展家庭农场式规模养羊户为重点,加快引进良种肉羊,把大沟、四房吴、汉家岔、刘家寨子、新塬、新庄、土门岘、土高山、柴家门等9个乡镇打造成肉羊养殖乡镇,覆盖81个村,其中贫困村43个。到2020年底,全县贫困村肉羊饲养量达到140万只,其中贫困户100万只、户均20只以上;重点乡镇重点村肉羊产业覆盖率达到80%以上,产业达标率达到60%以上。

林果产业,重点扶持发展核桃、苹果等特色林果产业,稳步扩大特色林果基地建设规模,在适宜栽植林果的贫困村引导贫困户栽植经济林果3万亩,全县每年新增经济林果1万亩。到2020年底,全县苹果种植达到15.35万亩,核桃种植达到15.8万亩,其中贫困村种植林果7.5万亩,贫困户3.2万亩、户均5亩以上。

蔬菜产业,选择基础条件好、供水有保障、群众积极性高的乡村,大力发展日光温室、塑料大棚等设施蔬菜和高原夏菜生产。在省道309线蔬菜产业带沿线的大沟、四房吴、汉家岔、甘沟驿等4个乡镇,贫困户户均种植露地蔬菜5亩以上;在中川镇南峪川万亩蔬菜产业园,贫困户户均种植2座日光温室或4座塑料大棚或5亩露地蔬菜,实现区域内贫困户蔬菜产业全覆盖;在新塬、土门岘、韩家集、大沟、中川等5个设施蔬菜示范镇,每个乡镇集中搭建2000座、共10000座塑料大棚,贫困户户均种植4座以上。

小杂粮产业,以亚麻、谷子、糜子等为重点,把新塬镇甘岔村、新塬村、上塬村,头寨子镇香林村、中湾村、牛门洞村、八岔村,甘沟驿镇袁岸村、吉酉村,太平店镇代湾村、苏岘村、万坪村、太平村,翟家所镇陈湾村,柴家门镇樊郭村、小西村,侯家川镇芦河村、葛滩村,八里湾乡富岔村、陈去村等20个村打造成小杂粮和亚麻种植规模村,其中贫困村有新塬镇甘岔村和八里湾乡富岔村、陈去村等3个村。全县每年稳定种植小杂粮30万亩,其中贫困村8万亩,贫困户4.8万亩、户均5亩以上;全县每年稳定种植亚麻10万亩,其中贫困村3万亩,贫困户2.4万亩、户均5亩以上。

中药材产业,以华家岭林区丁家沟、中川、新添堡、侯家川、党家岘、杨崖集、太平店、翟家所、八里湾等9个乡镇为重点,以党参和黄芪为主栽品种,把新添堡乡回河村,杨崖集镇杨集村、北坪村,老君坡镇文家岔村、河口村,八里湾乡苟川村、芦坪村、百户村,刘家寨子镇二塬村,甘沟驿镇田岔村,太平店镇牛坪村,党家岘乡梁河村,大沟镇通安村,四房吴镇小南村等14个村打造成中药材种植规模村,其中贫困村有新添堡乡回河村,杨崖集镇杨集村,老君坡镇文家岔村、河口村,八里湾乡苟川村、芦坪村,刘家寨子镇二塬村等7个村。到2020年底,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以上,其中贫困村5万亩,贫困户4.5万亩、户均5亩以上。

瓜类产业,以老鸦沟、武家沟、杨赵沟,关川河、祖厉河、土木岘河、断家河、黑虎河“三沟五河”流域为主,着力打造瓜类标准化生产基地,把郭城驿镇扎子塬村、黑虎岔村、腰井村,土高山乡马塬村、中庄村,河畔镇李家塬村,新庄镇杨赵村、泉坪村、中吊村,草滩镇殿坪村等10个村打造成瓜类种植规模村,其中贫困村有土高山乡马塬村和新庄镇泉坪村、中吊村等3个村。全县瓜类种植面积每年稳定在10万亩以上,其中贫困户7500亩、户均10亩以上。

劳务产业,整合人社、扶贫、农牧、教育、妇联等部门各类培训资源,引导和支持县内培训学校把培训课堂延伸到村组一线、田间地头,开展“点菜式”“订单式”精准培训,实现有培训需求的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全覆盖。依托与天津市和平区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携手奔小康”等机遇,建立输出输入地劳务对接平台,搜集劳务用工信息,推送劳务信息进入每个建档立卡贫困户,努力实现有输转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应输尽输,增加贫困户的工资性收入。到2020年底,全县完成技能培训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3.5万人,输转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1.78万人、创劳务收入3.2亿元。

(三)推动产业带动到村到户。围绕提升建档立卡贫困户组织化程度,大力培育扶持发展合作社和能人大户,支持发展专业合作、股份合作等多类型合作社,鼓励发展产业联合社,扎实推进示范社创建,加大产业扶贫考核力度,下决心解决“空壳社”“挂牌社”“家庭社”问题,确保每个合作社都能发挥带动示范作用。支持全县已有的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做大做强,没有经营主体的要抓紧组建或引进,大力推广“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庄浪扶贫模式、定西蓝天马铃薯公司产业扶贫模式、庆阳中盛产业扶贫模式、中天肉羊扶贫模式等,力争到2018年上半年实现所有贫困村扶贫产业合作社全覆盖,所有贫困户都有主体带动。

(四)推动产业扶持到村到户。按照资金向产业倾斜,产业向贫困村、贫困户倾斜的思路,加大项目资金争取力度,积极探索项目实施新途径和新方法,精心设计项目方案,尽最大可能将项目安排到贫困村和贫困户实施,真正让贫困村和贫困户受益。认真组织开展产业达标验收,对产业达标的贫困户及时兑现补助政策,充分调动贫困户发展增收产业的积极性。坚持扶贫资金尽可能用于扶持贫困户发展产业,凡是到村到户资金使用一律由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统筹审定,分批实施,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抢抓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历史机遇,积极争取更多帮扶资金,全部用于支持贫困村、贫困户发展增收产业。

(五)推动技术服务到村到户。创新农技推广模式,建立完善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推广机制。推行农业技术人员包村联户制度,即高级职称技术人员包贫困村、中初级职称技术人员联贫困户,结合贫困户产业发展对技术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指导,特别是要做好塑料大棚种植技术人员邀请选派,从种植种类、品种选择、田间管理、市场销售等方面,由县农技推广研究员进行巡回指导,同时给每个塑料大棚种植乡镇聘请1名土专家进行专门指导。着力解决贫困户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确保每个农业技术人员每年进村入户时间不少于30天。全力落实科技特派员制度,为每个贫困村派驻1名科技特派员,采取“带技术、带资金、带项目”的方式,带动贫困户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产品。大力培育科技示范户,在每个贫困村培育2-3个农业科技示范户,每个示范户带动10-20个贫困户。开展农业实用技术普及培训,围绕产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采取集中培训、现场指导、咨询服务等多种形式,大力开展农业科技实用技术培训,确保每个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有一个科技明白人。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在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明确责任分工,加强协调配合,合力推进产业到村到户达标全覆盖。各乡镇要在逐村逐户摸清摸准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制定产业到村到户达标全覆盖工作方案,方案要细化到贫困村、贫困户,每季度向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汇报产业到村到户达标全覆盖工作进展情况、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打算。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要认真总结经验做法,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确保产业到村到户达标全覆盖工作有力有序高效开展。

(二)加大宣传力度。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全方位、多渠道大力宣传县委、县政府出台的各类富民产业发展政策,全力塑造发展多元富民产业的浩大声势和全新态势,教育引导贫困群众深刻认识发展产业对稳定增收的现实意义,激发其发展产业的内生动力,推动产业发展由“输血”向“造血”转变、由“要我发展”向“我要发展”转变。同时,要尊重人民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鼓励群众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对探索出来的好做法、好经验,要及时总结、宣传和推广。

(三)完善配套设施。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加强衔接,加快实施田间道路硬化、调蓄水池及节水灌溉、塑料大棚及日光温室、蔬菜预冷库及交易市场、网络建设、电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党建引领八项工程。特别是水源保障工作,不仅要确保通水,更要在供水稳定性上下功夫,管线设计要充分考虑林果、蔬菜等集中连片种植区域产业用水的需要,做到优先设计,优先保障,既要确保“通好水”,保证供水稳定性,还要做到“用好水”,发挥最大效益。

(四)深化农村改革。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以农村“三变”改革为契机,围绕盘活农村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资源要素,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对农村集体耕地、林地、荒滩、水面等资源性资产和房屋、建设用地、基础设施等经营性资产进行核查清理、评估认定,鼓励支持贫困户以股权形式入股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各类新型农业产业化经营合作组织,取得股份权利,聚集发展要素,激活发展潜能,为培育壮大到村到户富民产业提供有力政策保障。

(五)加大资金投入。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资金向产业倾斜,产业向贫困村、贫困户倾斜的思路,加大项目资金争取力度,并切实将项目资金精准用于贫困村、贫困户。要加强与国开行、农商行等金融机构的衔接,积极争取惠农贷款,严格贷款发放程序,指导督促贫困村、贫困户将其全部用于发展增收产业,提高产业发展的持续性和有效性。县农牧、扶贫等部门要定期不定期进行检查,对弄虚作假、挤占挪用、套取产业补助资金的单位和人员严肃问责,确保资金效益发挥好。

(六)强化督查考核。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要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完善产业到村到户达标全覆盖指标检测体系和考评机制,加强对全县产业到村到户达标全覆盖情况督促检查。包抓产业的县级领导要深入乡镇村组,及时发现解决问题,着力把各自的包抓产业打造成示范产业。要严格落实产业精准扶贫考核办法和责任追究办法,年终对产业到村到户达标全覆盖工作落实情况进行全面考核,以最严格的考核督查问责推动产业到村到户达标全覆盖工作取得实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