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馆创新性发展及其社会效益

来源:政府办 | 作者:
日期:2019-10-15 10:23:45 | 阅读: 6069

方志馆创新性发展及其社会效益

张栋梁

不忘初心,讲担当,潜心修志,守职责。 2014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都博物馆考察调研时强调:“要在展览的同时高度重视修史修志”,“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全体人民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4月16日,李克强总理在为第五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所作的批示中指出:“地方志是传承中华文明、发掘历史智慧的重要载体”,“修志问道,以启未来”。当代的地方志全面翔实地记录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与建设的辉煌业绩,纪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地方志不仅展示了中华文明的风采,而且体现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一脉相承;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地方志将在传承中华文明、发掘历史智慧、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建设方志馆是会宁县建设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与全国各县区交流互鉴的一个重要方式。方志馆不仅具有保存史志资料、资政教育、探索研究功能,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方志馆的功能和作用也在不断丰富和强化,方志馆更是一个地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综合情况的展示中心

一、现状

推进方志馆建设,阵地是硬件,征集收藏志书是关键。如果馆藏志书种类单调、数量不多,其社会效益的发挥也就必然会受到一定影响。并且,征集志书不可能一蹴而就,得有多年积累。因此,会宁县主要领导果断作出决定,在全国大部分县区尚未行动之际,会宁县已扎实开展前期准备工作,交流、征购全国方志工作全面展开,抓住机会尽可能多收、快收县区志书,为未来建设方志馆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从2011年以来,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具体安排,通过电话联系、信函约赠,交换,异地交流购买,集中联系购买等方式,累计收集全国1500多个县级市、县、区志书3549种,其中2018年收集612种。待会宁县方志馆建成后即可适时布展,充分发挥方志应用功能,直接服务于社会公众。

二、问题

(一)对方志馆建设的意义认识不到位,并未意识到建设方志馆对于推动当地文化建设,对于更好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认为方志馆可有可无,无关紧要,对待方志馆建设不积极、不主动、不支持。另一方面是对方志馆的定位和功能认识不充分,认为方志馆仅仅是一个图书馆、资料室或者书库,不能真正将其理解为一个现代化的新型文化场馆。

(二)县上对方志馆建设作出了规划但并没有自上而下的具体安排,建设滞后。况且目前所收志书无处存放,只好零散寄存,保管困难。志书收集难度加大,征集者众,存量愈少,价格推高,收集成本日趋增加。

(三)是县级财政紧张,拿不出建设经费。

(四)是志书收集难度加大,征集者众,存量愈少,价格推高,收集成本日趋增加。

三、创新性发展方向

(一)方志馆馆藏资源建设应当注重增强方志馆的社会知名度和方志馆长远发展等各方面要求。资源是一个场馆生命力所在和能否走得更远的关键,也是各类场馆竞争的核心。体现方志馆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是志书、年鉴、家谱、地方史、年报资料和其他各类地情资料。这是方志馆建设的本义所在。然而,仅仅依赖这些资源还是远远不够的,其利用群体也是非常有限的。应该明确,一个场馆的服务方向决定了馆藏资源建设的方向。为此,方志馆馆藏资源建设应当注重增强方志馆的社会知名度和方志馆长远发展等各方面要求,应该适当扩大收藏范围,丰富馆藏资源形式,努力吸引更广泛的读者群,切实提高方志馆的社会影响力。

(二)要把数字方志馆建设作为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的重要抓手。随着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建设数字方志馆,实现数字方志馆与实体方志馆协同发展,大幅提升方志馆服务能力,已经是方志馆建设的要义所在,甚至对于目前建设实体方志馆存在一定困难的地方,可以先行建设数字方志馆。  数字方志馆是通过互联网平台,将地情信息、志鉴资源、研究成果、地情展示等向社会各界提供查询、利用,特别是要把数字资源库建设作为重中之重,逐步实现地方志数据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专家资源等分散资源融为有机整体,实现地方志资源的全面共享和有机协作,使普通民众和专业研究人员、政府与企事业相关单位、国内与国外的访问者,都能够快捷、高效地使用资源并按需获取信息。这将是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和地方志事业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

四、社会延展效应

(一)增进历史文化交流,博览全国历史文化资料,在学习交流中不断提高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丰富其精神世界,增强其精神力量,为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提供良好的智力支持。

(二)进一步丰富红色旅游与金色教育内涵,使历史文化与红色旅游、金色教育相得益彰,相互促进。

(三)发挥方志馆集史志编纂、地方文献收藏、地情展示与教育、地情研究与咨询为一体的优势,利用独特的专业特色和社会价值,面向社会开展地情咨询服务。

(四)既是各地史志研究、收藏的主要基地,也是历史文化交流的窗口,对提升地方文化品位起到助力作用。

(五)为续修志书积累经验。一方面对内容、资料进行考察,发现存在的问题,为续修考订补遗作准备;另一方面,结合一轮、二轮修志得失,就工作方法、资料收集、志书结构、内容取舍、写作风格等进行分析评价,促进方志编纂改革和修志理论研究。

(六)通过办、馆合署办公,改善基础设施和办公条件。

(七)通过增设岗位和领导职数,进一步加强方志工作队伍建设。

(八)为公众读志用志提供方便,尤其是把方志馆办成青少年了解历史、热爱家乡的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