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志办要成为研究型机构
来源:本站原创 | 作者:阎晋平
日期:2017-10-08 10:09:04 | 阅读: 8829
在
长期以来,地方志办多属实务型机构。究其成因,首先是机械地“循体遵例”,前人怎么写,就跟着怎么写;上一部志书写什么,就照样写什么;同类的书如何编,就模仿着如何编。一味地照葫芦画瓢,不愿创新,不求突破。其次是不善于总结提炼,修一部志、编一本鉴,只要完成出版发行,就束之高阁,不再“常翻开看看”,从中对焦一些亮点,搜寻一些盲点,找出一些缺点,到头来,对应该总结的经验不加提炼,对应该吸取的教训不思借鉴。三是不重视理论研究,认为修志编鉴就像“填空”一样,在既定体例下充实相关内容就行了,不需要多么高深的理论指导,也不需要学习多少理论知识。这样一来,就把修志编鉴看作是纯粹的一项事务,在客观上就必然忽视其中的理论含量。
随着地方志载述内容的丰富、编纂模式及工作机构职能的转变,地方志工作的范围也相应得到拓展。在这一新的形势下,地方志学术研究成了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没有理论的跟进指导,地方志工作就难以迈出新的步伐。这就迫切要求各级地方志办必须成为研究型机构。一是要善于学习。理论学习是理论研究的基础。广大地方志工作者要积极学习地方志理论知识,准确把握内涵,深刻领会精神,力求消化吸收。尤其要注意带着问题学、有针对性地学,一边学习、一边思考,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还要持之以恒地学,防止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以致浅尝辄止、不求甚解。二是要善于总结。理论源于实践,如果不能把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就只能停留于感性认识的层面。因此,要及时总结提炼编鉴修志中的经验教训,去粗取精,高度概括,使这种经验教训由实践层面上升为符合地方志工作规律的指导性理论,在特殊性中反映普遍性原则,在个别性中体现一般性原则,从而有效地指导地方志工作实践。三是要善于创新。地方志工作的实践一个时期与一个时期不尽相同,一个阶段与一个阶段不尽相同。实践的这种无止尽性就决定了创新的无止尽性。所以,在进行实践内容和形式创新的同时,还必须推进理论创新,使地方志理论能够与时俱进,充分发挥其指导实践的作用。地方志工作者应当有这样一种自觉,应当有这样一种勇气,应当有这样一种担当。
下一篇:从与前志比较中浅谈三轮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