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宁县地方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来源:本站原创 | 作者:县志办
日期:2017-03-03 11:34:56 | 阅读: 5833

 

 

 

 

 

 

 

会政办发〔2016151

 

会宁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会宁县地方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各部门,驻会各单位:

《会宁县地方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已经县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各自工作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会宁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61013

会宁县地方志事业 “十三五”发展规划

为推进全县地方志事业科学发展,充分发挥地方志工作的重要作用,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全国地方志事业规划纲要(2015-2020年)》、甘肃省地方史志办公室《甘肃省地方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和白银市地方史志办公室《白银市地方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工作基础与编修成果

(一)工作基础

工作体制机制初步建立。基本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持、地方志工作部门组织实施、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工作体制。“一纳入”(即将地方志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八到位”(即“认识、领导、机构、编制、经费、设施、规划、工作”到位)的工作机制初步形成。

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联合发布《关于规范专业志编纂和评审工作的通知》(县委办发〔201663号),对专业志编纂和评审予以规范。

县方志馆前期准备工作扎实认真,已通过多种形式收集志书2100多册;在县人民政府网站开通会宁地方志网页,适时转载地方志工作政策法规,反映工作动态。

增加地方志机构编制,根据工作需要充实人员。2011年,县志办编制由4人增加到6人,目前实有8名工作人员。

经费有保障。凡列入编纂计划的志鉴及地情资料,均由县财政足额下拨专项资金,保证有钱编书、有钱印书。

(二)编修成果

首轮和二轮修志任务全面完成。《会宁史话》、《会宁旧志集注》出版发行。从2010年开始,实现一年一鉴,目前已完成5册,在编1册。编纂出版《会宁历史文化丛书》第一批8种,即《会宁民风民俗》、《会宁民间故事》、《会宁诗歌》、《会宁文物》、《会宁散文》、《会宁小说》、《会宁民歌》、《西征纪略》。《会宁历史文化丛书》第二批5种已定稿,即《会宁美术》、《会宁书法》、《会宁摄影》、《会宁皮影》、《会宁剪纸》。《红军会宁会师志》已通过省史志办公室终审。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第五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精神和县委、县政府统一部署,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继承创新、修用并举,深入推进县地方志事业发展繁荣。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正确方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通过编修和开发利用地方志成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经验借鉴和资信支持,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丰富、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

    2、坚持依法治志。认真做好地方志机构职责范围内的组织、指导、督促、检查工作,依法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督促指导全县地方志工作;依法拟定地方志工作规划和编纂方案;依法组织编纂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依法组织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依法规范社会修志用志行为。

3、坚持全面发展。按照“志为主体,史志年鉴和信息化建设多元一体”的工作格局,统筹抓好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和各种专业志鉴编纂,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方志馆建设、理论研究、旧志整理、专题资料编写和地方史研究编纂及地方志资料开发利用等工作。

4、坚持与时俱进。既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修志传统,又不为不合时宜的定式、成规所束缚,不断探索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律,与时俱进,锐意创新,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彰显方志独特价值,实现方志资源共享。
  5、坚持质量立志。认真执行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地方志书质量规定》等国家有关的规范和标准;严格执行省、市地方志办规定的志书三级审查和验收制度;科学规划志书篇目,严把志书的政治关、史实关、体例关、文字关和保密关;编纂出版的志书在观点、体例、内容、行文以及印制等方面符合国家标准。
  6、坚持修用并举。积极拓展志书的利用渠道,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发挥志书作用,使修志成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推进与外地志书交流工作,推进县方志馆建设和完善,更好地为群众服务。

三、总体目标与主要任务

(一)总体目标

积极推进方志馆建设,进一步提升信息化水平,加强对社会修志和编修地方史的指导与管理,做好第三轮修志工作准备。基本形成修志编鉴、理论研究、质量保障、开发利用、工作保障“五位一体”的地方志事业发展综合体系,努力开创全县地方志事业发展新局面。

(二)主要任务

1、出版《红军会宁会师志》。《红军会宁会师志》已于201510月通过市志办复审,2016620通过省地方史志办终审。经聘请专家指导,进一步作出修改,并由省委党史研究室提出审读意见后予以公开出版发行。

2、编纂地情资料。2016年完成对《会宁旧志集注》的修订,出版第二批《会宁历史文化丛书》5种,即《会宁美术》、《会宁皮影》、《会宁摄影》、《会宁书法》、《会宁剪纸》。2017年完成《会宁历史人物》出版发行工作。至2020年,编纂出版《新中国成立以来会宁记忆》第一辑。推动乡土文化建设,开展家谱、家训、家风、村规民约系列丛书征集和编纂工作,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滋养。积极努力创造条件,加大对其他地情资料的指导和编写力度,开展方志理论研究,不断拓展读志用志的领域和范围,引导社会各界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

3、筹备《会宁县志(第三轮)》编纂工作。全面收集整理2006年以来反映会宁县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和人物等方面的资料,认真做好年鉴长编资料存档工作,为编写第三轮志书打好基础。力争在2020年启动《会宁县志(第三轮)》编纂工作。

4、整理五大书香门第和历史名人资料。会宁自古以来有崇文修德的传统,在步入仕途和精研学问过程中,苏、万、杨、柳、秦五大书香门第曾光耀会宁;谭嗣同、林则徐、九世班禅、左宗棠等历史名人也曾到过会宁,留下了珍贵的足迹,为了保存历史文化遗产和继承传统文化,在“十三五”期间,完成五大书香门第驿馆建设工作。

5、提高综合年鉴编纂水平。根据《地方志工作条例》和《甘肃省地方志工作规定》要求,认真编纂《会宁年鉴》,保证一年一鉴,力争不断提高质量,推动年鉴工作改革创新,缩短出版周期,增强资料性、实用性和可读性。到2018年,《会宁年鉴》由内部出版转为公开出版。

6、推进方志馆建设。积极推进县方志馆的规划论证和立项建设工作,继续做好对全国各县区志的购买、交换,提供专门场所统一存放,确保各类藏书安全,满足社会各界读志用志需要。

7、加强自身建设。深入学习贯彻《地方志工作条例》、《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以及第五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全省地方志编委会会议精神,进一步推动地方志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深入开展作风建设,切实转变干部思想、工作、生活作风,着力提高工作效率;进一步加强理论、信息研究工作,积极探索修志编鉴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着力构建信息、理论支撑平台;重视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促进与兄弟市县地方志部门学术与工作交流,学习先进经验与成果。每年派员参加省市方志系统举办的业务培训,提高修志人员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

8、指导开展部门志及乡镇志、村志编修。积极响应并实施好中国名镇志、名村志文化工程,在有条件的乡镇、村开展试点工作,修编志书。加强组织协调和业务指导,帮助制订结构大纲、进行评审等。在“十三五”期间,确保完成一部乡镇志和一部村志。指导完成《会宁教育志》编纂工作。

9、全面深化志鉴质量建设。严格执行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地方志质量规定》《地方综合年鉴编辑出版规定》和《甘肃省第二轮修志有关问题的几项规定》《甘肃省地方综合年鉴管理办法》等规章,严把质量关。认真执行志书印刷出版有关规定,落实地方志编纂、出版、印刷等环节无缝衔接,实施精品志鉴工程,将地方志书、年鉴和学术成果纳入各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或有关图书评奖范围。

10、继续加强地方志信息化建设。按照全国地方志事业信息化发展意见,不断升级完善地情网站和地情资料库软硬件设施,广泛应用“互联网+”、微信平台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逐步实现修志编鉴的数字化。

 四、保障措施

(一)法治保障

认真履行《条例》、《规定》赋予的各项职责,切实提升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开展政府行政执法检查和定期政务督查,依法纠正、查处执行不力和违法行为。

(二)制度保障

按照国家《地方志工作条例》、《甘肃省地方志工作规定》要求,深入推进依法修志。继续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持、社会参与的地方志工作体制,进一步明确和强化政府修志主体责任。依法依规理顺工作关系,将地方志工作纳入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工作任务,切实做到“八到位”,即“认识到位、领导到位、机构到位、编制到位、规划到位、经费到位、设施到位、工作到位”。

(三)队伍保障

根据省市“十三五”发展规划要求,要合理配置地方志人员编制,解决编纂工作力量不足的问题。县地方志工作部门人员配置达到10人。在保证编制到位的情况下,通过招考、选调等方式遴选修志人员,增编进人时应尽可能吸收学历层次高、专业基本对口的新生力量充实队伍,提升地方志工作人员素质和水平。

(四)经费保障

加大对地方志工作的支持力度,改善地方志工作条件和图书资料收藏保管条件,保障修志、编鉴、出版、科研、开发利用、信息化建设、资料文献保存等工作经费。将地方志工作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做到足额及时拨付,保证有钱编书、有钱印书。

(五)质量保障

地方志机构要提高质量意识,实施精品工程,坚持主编负责制和“一枝笔”统稿制。建立健全保障志书质量的体制机制,组建专家库,重视编辑审校工作,努力提高志稿质量。严格执行志书年鉴审查验收制度,全力打造精品志书和年鉴,按相关规定办理志书印刷出版手续,选择资质完备的厂家印制志书,未经省级或市级三审验收的地方志书不得印刷出版。

(六)宣传保障

充分运用新闻媒体和新兴媒介以及地方志工作部门的宣传平台,大力宣传地方志工作部门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新举措、地方志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成绩、地方志工作者投身现代化建设的新贡献。挖掘地方志资源的历史价值、现实价值,推出一批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地方志优秀成果。

五、加强组织领导

继续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持、地方志工作机构组织实施、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工作体制,坚持“一纳入、八到位”的工作机制。进一步明确和强化修志主体责任,按照德才兼备原则和专业要求配齐配强地方志工作机构领导班子,确保领导到位,尽职尽责,为地方志事业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附件:“十三五”时期编纂规划表

 

 

 

 

 


 

附件

“十三五”时期编纂规划表

 


    年限

 

名称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出版

终审

评议

出版

终审

评议

出版

终审

评议

出版

终审

评议

出版

终审

评议

年鉴

《会宁年鉴(2015)》

 

 

《会宁年鉴(2016)》

 

 

《会宁年鉴(2017)》

 

 

《会宁年鉴(2018)》

 

 

《会宁年鉴(2019)》

 

 

红军会宁会师志

《红军会宁会师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