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宁县志》(附录)

来源:县志办 | 作者:
日期:2020-01-03 09:31:13 | 阅读: 24140

附 录

 

一、文献辑存

1.史志选辑

会宁北三百二十里曰屈吴山。其山自六盘山,而通怀戎之西南,乃为是山。又分而为大神山、小神山,峰峦耸峙,林木森茂,其涧有泉并流。北自白草原,连宝积山,故其上晴岚时出,望之霭然。其东有大白草原,在县东北三百余里。其原平广肥饶而多白草,有小白草原。西三里曰牧马原。其原自陇西北岭起,至县西之龟岩,周八十里。其下有南河诸水。其原高并群山,相传古牧马官原。东南五里曰桃花山。七里曰式虎山,其山自马苑分桃花支陇而来,保川二水径焉,流近县城乃合。西北百五十里曰乌兰山,其山自十八盘径道原而至此。其下有乌兰关,有祖厉河。南河。见下。东二里曰苦水。其水苦,出自翟家诸山涧中,迳桃花山,注于南河。十字河。见下。祖厉河,其河自安定界迳关川(西北二百里)、乌兰山下,至郭城驿,合祖厉县河,入于黄河。又云一自祖厉县西北,与祖厉水合,名祖厉河。见《翰墨大全》。一自祖厉县南,北迳祖厉入于河,名祖厉水。黄河。见下。南二十里为红石崖。见下。南二十里为青土岸,其二粉青。三十里为白土岸。其土腻莹若粉。东南二十里为黑土岸。产石灰,产煤。北百里为硝岸,其岸大河岸也。产芒硝,其硝如堆,故曰堆银,亦为青土岸,其土亦粉青。

东三十五里曰西宁县故城。见下。三十五里(疑误)曰会宁州故城,曰会州故址。北百八十里曰乌兰县故城,又曰祖厉县故城。见下。南二十里曰敷川县故城。北百六十余里曰保川县故城。东北五十里曰栗州故城。七十里曰通安故城。

(摘自顾炎武《肇域志》三卷177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2.红军会宁会师电令选

关于我独立支队攻占会宁城及战果

1936102日)

毛、周、宋、宋、萧、赖:

会宁城被我独立支队攻占,缴获人枪50余,内连排军官数人,其余向定西溃逃,其他军用品在清查中。

彭德怀

212

关于一、四方面军于九日在会宁会合情况

19361010日)

毛、彭、叶:

甲、总部及四方面军直属队九日到会宁,面晤陈师长谈及一方面军及苏区情形,特别是统一战线伟大成绩,一般干部异常兴奋。

乙、一师小部今在会宁联欢,一般指战员情绪很高。

丙、我们汽油、洋油只能用五天,请速给以大的补充,否则有停工危险。

子 昆

1016

(摘自《白银市志》,中华书局,1999年,1025页)

3.媒体报道会宁摘录

甘肃有个“状元县”

中央电视台电视片解说词

矗立在甘肃省会宁县县城的这座会师纪念塔,是为了让后人永远记住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1936年在这里的大会师而建造的。因为自然条件所限,会宁现在依然很穷,为了摆脱贫穷,这里的人们上下一心抓教育。1977年以来,高考升学率逐年高升,1994年达到62%,而在这其中,农村的学生又占到95%,因此会宁县被人们称为状元县。

土地面积6439平方公里的会宁县地处甘肃省中部,有52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占了49万,是个基本靠天吃饭的农业大县,这里土地贫瘠,气温偏低,无霜期短,1994年的时候全县人均年收入还不到500元,现在县里的财政收入达到了1300多万元。治贫先治愚,治愚办教育,这里的各级领导和老百姓对这句话的认识非常深刻。1977年以来,这个县总共培养出初中生6万多人,高中生3万多人,大中专学生11000多人。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这句话在会宁县很少见到写在墙上,但我们在这里见到的不论是县城的中学,还是乡村的小学,校舍都是当地最好的房子,政府工作人员的工资有拖欠,但教师的工资保证月月到位,这种保障使这里的教学质量一直呈上升趋势。

学生们上课去了,我们在学校领导的陪同下,来到了县一中的学生宿舍。会宁县县城只有两所高中,全县32个乡镇,要上高中的学子都要经过这个历程。

县二中的学生李龙,今年要参加高考,他的家在距县城50多公里的太平店乡,每隔两个多月,他要回一次家取干粮。在李龙家,李龙的父母告诉记者,要供李龙和正读初中的弟弟妹妹上学,家里能变钱的东西只有养在圈里的一头猪和几只下蛋的鸡。据李龙的老师讲,李龙的学习成绩在全年级是中上的,如果今年能够考上,说明制度已经改革的大学校门他能够进得去。

翟所乡焦河村的农民焦如琏,养育了四儿一女,他的儿子现在已经大学毕业,最小的女儿去年已考入了北京邮电大学。(记者问)“你现在还欠多少钱?”(焦如琏答)“加起来共欠两万元,其中欠银行一万多。”(记者问)“现在有一个孩子已经工作了吧?”“今年再分配两个。”“这些钱1995年能还清吗?”(焦如琏答)“还不清,估计三年还清。”(记者问)“现在日子过得怎么样?”(焦如琏答)“日子还可以过得去,要不是供给学生,日子过得会好一些。就是供给学生,过得困难些,还能过得去。”从焦如琏老人自豪的歌声中,我们感觉不到他和老伴现在所承受的艰难,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谁家出了个大学生,谁家就脱贫了。”

会宁县1977年以来,考上大中专院校的学生中,现在有4000多人分在全国(除台湾省以外的)各省市区工作。美国、日本等国家,有会宁的博士、硕士。仅仅在北京的中关村就有会宁的大学生近百人。

(摘自牛郁贤《辉煌与使命——追求卓越的会宁教育》,甘肃人民出版社,2005年)

4.文件摘录

常守远书记在全国退耕还林

后续政策研讨会上的发言(节选)

——2006427日于河北省保定市

……

我汇报的第三个要紧话题,就是希望国家能稳定现行退耕还林政策。只有稳定政策才能稳定人心,只有稳定人心才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回顾六年来的退耕还林实践,面对我县改善生态环境的长远而又艰巨的历史任务,我们对退耕还林后续政策的有关问题也进行了反复调研和讨论。我们县、乡、村和退耕农户的共同认识是,退耕还林工程后续政策在导向性的原则上,要坚持六条:(1)扩大退耕还林;(2)主攻粮食单产;(3)开发林草产业;(4)大抓劳务输出;(5)严格控制人口;(6)建设和谐新村。要坚持好这六项原则,实现生态改善这一美好的远景,我们建议国家:

一、稳定、调整、完善退耕还林补助政策:(1)加强对林木病虫害特别是鼠兔危害的防治。建议国家在退耕还林补助到期后,继续保留每亩每年20元的现金补助,专门用于防治和管护费用。(2)建议将经济林补助期限由5年延长到8年。因为,会宁等地方的情况是经济林在8年才能发挥效益。(3)根据国家把全国国土开发科学划分为几个功能区的框架规划,象会宁这样的地区属于限制开发区,它的主要问题是恢复和保护生态,保护我们的母亲河——黄河,所以不能比照给粮食产区给粮食直补的政策,对会宁这样的地区,现行退耕还林补助政策结束后,对生态林确定适当标准,给予长期补助。

二、建议国家将会宁县列入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100个生态状况改善重点县,在革命老区会宁开展生态建设攻坚,最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其经济效益不可估量,其政治效益和社会效益也是不可估量的。因为会宁是建县已有2100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是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的革命圣地和长征胜利的地方,是西北教育名县,也是中国的特产之乡和国家扶贫开发的重点县。

三、建议加强对抗旱优良乡土树种的研发和推广工作,对会宁的梢白杨列入国家林业局和省林业厅的科研课题,以会宁为基地进行种苗繁育和造林推广。

四、建议国家加大退耕还林投资力度,扩大退耕还林规模。因为会宁有965万亩的流域面积,我们“十一五”规划要使全县三分之一的面积绿化,五年时间还需退耕还林180万亩,荒山造林120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18%以上。我们全县人民热切地期盼,在国家的扶持下,“十一五”期间退耕还林再搞200万亩,累计达到300万亩,这样才能基本具备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态环境和生态基础。

(摘自县委办发〔200624号文件)

二、1994年版《会宁县志》勘误

1.封面上“甘肃省会宁县县志编纂委员会”应为“甘肃省会宁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2.《会宁县行政区划图》标示“汉祖厉县遗址”在郭城驿,而县志第8页却说:西汉安定郡祖厉县“(县治在今靖远县境)”,东汉“安帝永初五年(111年)迁祖厉县治于今会宁县桃花山乡南十里铺村窝铺厉河之滨”,图文不符(详见《汉祖厉县城考》)。

3.有些照片与下限时间不符。1994年版会宁县志下限为1989年,但第908页与909页之间两幅《县城元宵节灯展》及一幅《春节县城社火》的照片,是1991年县城举办“祖厉河迎新春万盏灯展”和“会师楼下庆丰年百架社火大会”的照片。

4.文字错误。

315行“115人中举人”应为“131人”(根据会宁旧县志所载)。

1810行后应加大事记: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意大利皮奥内·博尔赛亲王一行3人架一辆小汽车赴新疆途径会宁,是经过会宁的第一辆汽车。

7186格“牛来生”应为“刘来生”。

110219行“南京大学”应为“北京大学”,删“地政系”3字。

79111行、第7926行“马家堡”应为“冯家堡”。

8855格“万金琳”应为“万全琳”。

90011行“杨春震墓”应为“杨震春墓”。

90319行“张廉卿当书此用窃慕仿”应为“张廉卿尝书此因窃慕仿”。

10652行、6行“秋风”应为“秋分”。

11213行“流莹”应为“流萤”。

14110行“南宋建炎”应为“南宋高宗建炎”。

19417行“粮食总产620.3万公斤”应为“粮食总产6203.5万公斤”。

6546格、7格之间应加“知县赵洪成化十一年任职”;8格温璋任职时间应加“壬子”,志载政绩应加“重建岳渎庙”。

7699个“氵凡”字应为“汛”字。

91813行“官保”应为“宫保”。

108212行“除奸小组”应为“锄奸小组”。

123314行“郭吓蟆”应为“郭虾蟆”

5.注释。

二五减租:根据《新名词辞典》(上海春明书店出版,1949年)解释,会宁县在新中国成立后进行的减租反霸运动中的二五减租,当是减少租子的25%

三、考证

汉祖厉县城考

李志中 万全琳

会宁,汉属祖厉县地,祖厉城址素有争议。新编《会宁县志》(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对此记载与史籍不符。我们根据历史典籍,结合实地考察予以辩正。

关于祖厉县,《汉书·地理志》载:“安定郡,武帝元鼎三年置。……县二十一……祖厉,莽曰乡礼”(1),《后汉书·郡国志》载:“武威郡,……十四城,……祖厉,故属安定”(2),据此可知,祖厉县西汉属安定郡辖;东汉属武威郡辖。又据《后汉书·孝安帝纪》:“永初五年(111年)二月,先零羌寇河东,遂至河内,三月,诏陇西(今临洮县)徙襄武(今陇西县),安定(今固原县)徙美阳(在今陕西武功县西北)”(3)的记载推断,东汉武威郡所辖祖厉县曾随郡治内迁而移治。

关于祖厉县城址,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有如下记载:“河水(指黄河)东北流。经安定祖厉县故城西北”,“又东北,祖厉川水注之,水出祖厉南山,北流经祖厉县而西北流,注于河”(4)。这段记载说明,汉祖厉县城当有两处,且西汉安定祖厉县城必在东汉祖厉县城西;而东汉武威祖厉县城必在祖厉川水岸边。郦称“祖厉川水”即今祖厉河,发源于华家岭北麓,北流经会宁城、甘沟驿城、郭城驿城西,至大羊营与关川河汇合,西北流入黄河,流长360余里,其流域面积9370平方公里,流长百里以上的支流就有3条,今关川河(《肇域志》称祖厉河,“以旧县名”)即其一,源于华家岭西南麓,西流经定西城,再北流经口峡,又东北流经马家堡、关川至郭城驿大羊营与祖厉河汇合,流长约260余里。祖厉河既“以旧县名”,故祖厉县城必在其岸。

北魏距汉300余年,郦道元注《水经》之时祖厉县城尚有迹可寻,且志书对此当有记录,故其说可信。查谭其骧(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原学部委员)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秦·西汉·东汉时期》(5)可知,祖厉县城在今祖厉河与关川河交汇处,即今会宁县郭城驿镇大羊营村西。这与郦说相一致。而此说也在会宁旧志中得到验证:“祖厉古城,在县北一百八十里,因祖厉水而名。又为乌兰县城,今郭城驿”,“考《环宇记》,祖厉音嗟赖,一名马城”(6)。只是谭说和旧志都将西汉安定郡祖厉县城与东汉武威郡祖厉县城相混淆。

经实地考察,今会宁县郭城驿镇大羊营村西确有古城遗址,正好在会宁城北180里处(以相距两个古驿站,每驿站90里计。现实际距离150余里)的祖厉河岸,北距郭虾蟆城2里许。此古城三面环水,地势险要,西控关川,可阻西南诸羌;北扼祖厉川,可挡北虏。故有“地控三边,县据四塞”之谓;“秦陇锁钥重镇”、“丝绸古道名城”之称。古城东、北面城郭残墙、护城河道遗迹尚存,城墙为板筑,土层厚约20厘米。西面仅存数米城门残垣,高约2米,宽约6米,夯土层厚12厘米,其余城墙已无迹可考。但此地挖掘得知文化层深厚,并出土汉陶残片。由此推断,此古城遗址即为东汉武威郡祖厉县城无疑。而新编《会宁县志》确定会宁城南十里窝铺古城为东汉祖厉县城有误,且图文不符(窝铺古城相传为东汉隗嚣割据陇西诸郡时所筑,待考)。

那么,郦道元所说“安定祖厉故城”又在何处?旧志之“祖厉古城,又曰乌兰县城”又作何解释呢?

据宋《太平环宇记》卷三十七载:乌兰县“本汉祖厉县地,……周武帝西巡于此置乌兰关,又置县,在会宁关西南四里,后移东北七里平川置。”关于乌兰关,《肇域志》“靖虏卫”条下记载:“乌兰关在乌兰山上。本祖厉县,后周(北周)置乌兰关”,“乌兰山,在卫城西南一百二十里。唐有乌兰县以此名”,“祖厉城,在卫城西南一百三十里。汉县,属安定郡”,“祖厉河,在卫城西南一百三十里”(7),“祖厉河,其河自安定界经关川、乌兰山下,至郭城驿,合祖厉县河,入于黄河”(8)。以上史料表明,北周所置乌兰县城,当在安定祖厉县城址,唐置乌兰县城当在距乌兰关东北七里的平川,即今马家堡。

实地考察得知,今会宁县头寨子镇马家堡古城即为唐乌兰县城遗址,“内有唐瓦、唐瓷残片”(1994年版《会宁县志》)。马家堡村西南3公里处峡口古关城即北周所置乌兰关,现存南、西、北三面关城残墙,高约2米许,南墙长约6米,西墙长约20米,北墙长约30米。整个关城依山临河,西南控口峡,东北通关川,形势险要。汉武帝所置祖厉县城在乌兰关以北1公里的河坪关川河(明时称祖厉河)东岸,此处置县,西控诸羌,北通金城,东临关川直通丝绸古道,当为军事重镇。现在古城遗址已被关川河冲毁。据当地人讲,20世纪60年代古城西南角残墙尚在。挖掘考察此地文化层深厚,并出土汉陶残片,由此推断,此当为西汉祖厉县城,也即北周所建乌兰县城处,旧志“祖厉古城,又曰乌兰县城”之言有据,还有《肇域志》之“靖虏卫西南百里曰会川故城(即今郭蛤蟆城)。一百三十里曰祖厉县故城,又曰乌兰县故城”(9)亦可佐证。

另外,上述推论与郦道元之《水经注》“河水东北流。经安定祖厉县故城西北”之说并不矛盾。郦道元注《水经》之时很难亲临每条水系,所注无非参考当时地理志、郡县志等。而古代志书记载山川河流也很难精确,况且用文字以言河水流向只能以郡县山川作为参照,而有的参照物即在近岸,有的参照物却远在数十上百里处(因近岸无可参照),如“河水又东北经廉县故城东”(10),查《中国历史地理图集》可知,廉县故城东距黄河约百余里。还如“河水又东经临河县故城北”(11),实际上临河县故城北距黄河约60余里。而马家堡河坪古城即西汉祖厉故城也在黄河以南约百里处。

综上所述,汉祖厉县城在今会宁县境内至少有两处:一处是头寨子镇马家堡村河坪的西汉置安定郡祖厉县古城;也即北周武帝保定三年(563年)所置乌兰县故城。一处是郭城驿镇大羊营村西的东汉武威郡祖厉县城。

当然,上述推断若有不确之处,还望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注释:

1)班固《汉书·地理志》,团结出版社,1996年,289页。

2)(3)范晔《后汉书》,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98353页。

4)(10)(11)郦道元《水经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414647页。

5)谭其骧《中国历史地理图集》,地图出版社,1982年,33345758页。

6)李志中《会宁旧志集注》,甘肃人民出版社,2005年,280页。

7)(8)(9)顾炎武《肇域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52217741479页。

(载于2007125日《白银日报》)

 

四、各承编单位撰稿人名录

单 位   撰稿人             单 位 撰稿人

县 委  苟贵彰              气象局 韩 通

县人大常委会 李如潜  董永窘 编委办 雷万泰

县政府 陈维顺               人劳局 李春胜  姜泰来

县政协 张振乾              城建局 张耀明  王克明  赵振宇

纪检委监察局 李国强        农牧局 齐向辉

组织部 牟克武  高占武      水利水保局 杨国强

宣传部 张佩衡  王维德      农机局 邢光瑞

统战部 张发魁              林业局 张兆翻

政法委 康映祥              扶贫办 郑 杰

老干科 杨克勤              经贸局 和冠谋  王仲清  岳志宏

团县委 刘添鹤             乡镇企业局 黎 赏

妇 联 胡丽花             发展计划局 任宏伟

总工会 赵有虎             统计局 陈红霞

党校 张凤志               农电局 张宏勇

党史办 李建文             工商局 马君则

工商联 莫彩英             粮食局 南新文

信访局 李国雄             供销联社 王连中

法制局 王雄强             旅游局 曹翠琴

民盟 刘 琦               交通局 林建华

财政局 杜永胜             邮政局 郭鸿远

民政局 牛旺伟  吴 军 电信局 窦 明

教育局 守勤  张葆坤 质检局 陈耀权

科技局 李富邦 国土局 刘作卿

地震局 和胜利 审计局 李登红

卫生局 杨 旭 民族宗教局 师永胜

药监局 杨 静 司法局 陈海林 

检察院 董志学 地税局 张彦文

法院 段文化 物价局 王 仁

公安局 王彦彩  刘建国 人 行 徐守岿

人武部 王 仁 人寿保险公司 张淑娟

县中队 李效德 财产保险公司 张保权

计生局 王国兵 烟草公司 牟克伦

文化局 孙志诚 盐务局 刘兴林

广电局 王秉孝 移动公司 赵警伟

档案局 李焕章 联通公司 朱晓霞

体育局 席 体 新华书店 贾 珍

国税局 冯树林 铁通公司 王 仁

后 记

《会宁县志(19902005)》终于定稿付梓,作为编者,只能怀着惴惴之心静待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会宁县志(19902005)》编纂于2004年初开始,实行分篇包干、责任到人、单位承编的工作机制,历时3年,终于定稿。全志20篇、98章、372节、85万多字,图6幅,照片200余帧。县志专业志稿由承编单位编纂小组责任编辑撰写提供(名单见附录),县志分志稿统稿编辑及具体分工如下:李志中负责编纂提纲、概述、第十一篇党派社团和第十七篇医药卫生及附录的统稿,王仁负责第三篇体制改革、第六篇工业交通邮电、第八篇商贸服务、第九篇经济管理、第十篇财税金融、第二十篇人物及大事记的统稿,陈维顺负责第十二篇政权政协、第十三篇民政人事、第十四篇政法军事的统稿,朱旺利除文稿打印、图片编排外负责第一篇地理资源和第十九篇艺文的统稿,张凤祥负责第四篇农业水利和第五篇林果畜牧的统稿,李效德负责第二篇人口民族和第八篇城乡建设的统稿,张东风负责第十五篇文化体育和第十八篇社会生活的统稿,杨志高负责第十六篇教育科技的统稿。照片主要由李高峰、周新刚、吴兴、王富葙、张效民、贠守勤提供。图表由相关单位提供。另外,还特邀郭振武、李如潜、赵达人对县志复审稿进行了全面校改。

《会宁县志(19902005)》的编辑出版得到县上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以及各承编单位的有力配合,省史志办副主任陈启生、指导处处长何兰苹、市志办主任李金财、编辑白天星、张美泉、陈启刚、冉彩霞也给予业务指导,并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省人民出版社副编审牟克杰尽职尽责,为本志付出了心血。白银兴银贵印务有限公司经理郭自华及全体员工为本志印刷付出了辛勤劳动。在此,我们对所有关心支持,并为《会宁县志(19902005)》编辑出版做出贡献的同志表示诚挚的感谢。

            会宁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