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杰地灵,会宁新庄寺寨村

来源:旅游局 | 作者:
日期:2018-01-03 08:43:20 | 阅读: 14911

会宁县城以北,从新堡子往西,经大羊营12公里左右,路过新庄子,再走五六公里就到寺寨了。

寺寨海拔多米,属于干旱型高原寒带塬状地形,无霜期约170天。以北与靖远县箬笠接壤,以西与榆中凯坪接壤。朝西90公里战备路可达兰州市区。常住人口300多人。以张姓和苏姓、周、柴为主的几大家族。

寺寨,全称寺耳寨子,名称源于一座千年古刹。村庄西北洼地的一处寺院遗址,原为重金寺,建设年代不详,有大明弘治年间修缮记载可考。老人传说,建有三大古佛殿、关爷殿,及钟鼓二楼等,建筑雄伟,金碧辉煌,晨钟暮鼓,香火不断,佛像逼真,神灵感应,只是几经劫难,于文革期间付之一炬。而今只剩残垣断壁,荒凉不堪。有“先有重庆寺,后有靖远城”的说法。

寺寨是个人杰地灵的村庄,上世纪以农为主的年代,周边山、沟村庄的人嫁女以能嫁到寺寨为幸,因为寺寨地形开阔,地势较高,地多,最近几十年以来基本旱涝保收,只要肯出力,每年都有较好的收成,庄稼人就图个衣食无忧。寺寨的庄稼人贫富差距不大,庄风朴素和谐,吉祥平安,其乐融融。

说人杰,就要提寺寨的教育。寺寨学校历史悠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为私塾,大家都知道的老师起于周满太,后发展为小学校,上世纪八十年代设立中学部,九十年代校长武万正和苏统荣在任时步入辉煌的巅峰,在校学生达到300多人,成才的学生也最多,现在这些70后也走上领导岗位,为国家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兢兢业业,恪尽职守,造福一方百姓,做出了非凡的贡献,被人们交口称赞。武万正虽已年近耄耋,到现在还关心寺寨村的教育情况,整个寺寨村,谁家的学生学习如何,在哪工作,如数家珍。苏统荣也是为保留寺寨学校做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他们热爱自己的事业,不想自己付出过汗水的事业付诸东流。再后由于适龄儿童的减少和打工的兴起,学校慢慢衰落,如今在校学生不足40人。学校地址也被占用大半,所剩无几。

这里主要提几位老一辈有点名气和贡献的人物。柴树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雄赳赳气昂昂的跨过鸭绿江,真正接受过枪林弹雨的考验,打死过鬼子,从战场上背出过负伤战友的人民英雄,多次荣立大功,国家级老功臣,他的事迹在新庄塬无人不晓,一直享受国家特殊津贴,直至去世。

张世威60年代参军,在藏南灵芝某特种部队历任战士、排长、连长、团参谋长,直至团长,62年中国对印自卫反击战中光荣参战,最后将印度军队赶出中国的领土,攻至印度烈城附近,取得了全面胜利,受到毛主席和中央军委的书面表彰。张世刚也是作为战地卫生员,参加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赶赴前线,和敌人面对面交战,救治战友。除此之外,截至目前,还有九名同志曾经入伍参军,这些人个人虽然微不足道,但我们和平安定的生活,有他们曾经手握钢枪,无私奉献,保家卫国的经历分不开。以前由于国家动荡不安,条件艰苦,当兵就等于有去无回,就是在那样的时代,伟大的母亲们,还是义无反顾的将自己疼爱的儿子送去从军,送向前线,虽然没有十送红军的壮烈场面,却也悲壮铿锵!充分体现了大国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更说明普通老百姓的爱国情怀!

苏成元从煤矿工人做起,一生从事餐饮事业,达到国家级厨师,多次接待中央、省级领导,三尺锅台炒出了不一样的人生,荣誉多多。这些老一辈为儿孙辈做出了榜样,激励着各自的家族,现在外工作的80、90后及00后,真是很多,几乎家家都有。尤其苏姓昌字辈、张姓的克、宗字辈,他们在教育,卫生领域,通信交通部门,水利电力,税务,旅游,政府机关,养殖运输建筑,各行各业数不胜数,让其家族走上新的辉煌!让寺寨的知名度推向新的高潮!现任企事业单位副科级及以上人共十人,其中县处级一人。

说完寺寨的男人,就不得不说寺寨的女人们了,俗话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肯定有一个贤惠的女人,既然有这么多的男人可圈可点,那么他们的母亲和老婆都在背后做出了更加巨大的辛勤劳作,才换来他们的成功,也不止这些人的母亲、老婆,所有寺寨的女人,勤劳朴实,无怨无悔,耕作织喂,和天下的女人一样,甚至更加努力,改变家庭和儿女的命运。不仅寺寨的婆婆媳妇贤惠漂亮,持家有道,教子有方,嫁出去的女子更是孝顺大方,处事和谐,亦或协助丈夫打理生意,亦或相夫教子,把个人的小日子过的红红火火。

寺寨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非常热情好客,心胸开阔,慷慨大方,乐于助人,谁家有大樊小事,都会互相尽力帮忙。没有因为鸡毛蒜皮的事争吵不休,打捶嚷仗的。现在的寺寨,较前些年走了更大的变化,道路平整,公路两侧绿树成荫,梯田成片,路灯明亮,饮水无忧,网络四通,休闲快乐。解决了温饱,那么文化需求也要跟上节奏,为了孩子能接受更加先进的水平,寺寨人都把自己的孩子转到县城和乡镇,跟娃族盛行不衰。留守妇女更是将广场舞进行的如火如荼,一是健身,二是体现团结进步的人际交往。打破了从前不和他人交往的陈旧观念,体现了改革开放对老百姓的改变。更是体现了国家从建设小康生活向建成小康生活的一大步目标的迈进。看如今的寺寨,家家机械很多,三轮车是标配,很大一部分人更是小车出入,方便富裕。寺寨人的人际交往更是圈子广大,这一点要看过事情,谁家老人去世,或者孩子结婚,礼钱更是数万以上,说明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际交往的广泛,也说明了寺寨人的团结奋进。在各地争创文明城市的时节,我们寺寨也没有落国家的后退,我们也在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