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绿水青山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会宁县“六治齐抓”全面推进全国水土保持示范县创建

来源:会宁县融媒体中心 | 作者:
日期:2023-05-26 09:01:59 | 阅读: 1026

会宁县坚决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政治责任,坚持治城、治河、治山、治污、治村、治田“六治齐抓”,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扎实推进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配套项目建设,把坡改梯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统筹规划、同步实施,推进城乡融合、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

640 (1).jpg

坚持生态“治城”,建设宜居城市。按照“以绿治城、以水定城、红色引领”的思路,对城市大环境进行全面改造提升,建成汉唐文化休闲商业街和“状元府邸”等10个居民住宅小区,以及滨河东路等7条城市道路和会北桥等7座跨河大桥,配套城区生态绿地22.3万平方米,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5.2平方公里。启动实施会宁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红色小镇等建设项目,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城市生态建设样板,带动提升会宁整体形象;实施西岩山公园生态绿化、水岸公园、钟鼓楼林荫公园等提升改造项目,全面改善城区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增强区域竞争力。

坚持示范“治河”,推进全域治理。贯彻“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代治水方针,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统筹谋划祖厉河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加强祖厉河全流域生态保护治理,全面构筑黄河上游祖厉河全流域高质量发展带;抢抓祖厉河流域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全国第二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试点机遇,大力推动祖厉河综合治理向乡镇延伸,通过实施河道综合治理、修建生态护岸、建设生态步道等项目工程,着力打造集水清、岸绿、河畅、景美、人和的祖厉河综合治理示范工程、样板工程,累计治理河道27.35公里。
640.jpg
坚持全域“治山”,打造秀美山川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坚持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宜湿则湿原则,通过整山、整沟、整梁、整坡、整区域规划,努力争创黄河上游一级支流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县。按照“南部以水养林、中部反坡积雨、北部灌溉上水”思路,在县域南中北三区布局建设100万亩国家碳汇储备林,推动国家储备林建设与小流域治理、河道综合治理、乡村建设、城镇建设、生态公园、绿色通道、人居环境、生态修复共融共建。截至2022年底,累计造林182.85万亩、种草162.32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草原植被覆盖度分别达到18.93%、16.81%。
坚持统筹“治污”,推动系统治理坚持系统观念、实施系统治理,实行“分区治理、分类推进、分步实施”,完成祖厉河水域岸线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全面推进祖厉河流域城乡生活污水直排治理,实现“老城区导流、新城区畅流、城乡结合区分流、乡镇镇区集流”的治理路径目标。启动实施城区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容项目、城区和郭城驿镇、头寨子镇3个污水处理厂尾水生态塘处理系统工程,确保城区和祖厉河流域重点乡镇镇区污水全收集、雨污全分流,祖厉河国控断面水质全部达标、水环境质量稳步提升。
640.png
坚持分类“治村”,扮靓美丽乡村围绕乡村振兴20字方针,以祖厉河沿线为重点,全面推进“祖厉河聚水+淤地坝集水+坡改梯拦水+小流域治水+氧化塘截水+水保林蓄水”的“1+N”综合治理模式,祖厉河区域内90%坡耕地梯田化,60%荒坡林草化,年输沙量减少215万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65%以上;全面开展乡村建设示范行动,打造了众多经济带、生态恢复保护区,推动绿色发展和生活方式转变,全力构筑“一带两廊三区”的立体化县域生态格局,围绕祖厉河沿岸和国省干线4条乡村振兴示范带,建成省级乡村建设示范村6个、市级4个、县级16个,全面打造绿色秀美山川,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
坚持产业“治田”,发展现代农业。注重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提灌工程节水相结合,充分利用靖会工程、引洮工程配置的水资源,采取“围追堵截拦、长藤结瓜蓄”等措施,全力推进“坡改梯”“旱变水”“小变大”,增加全县水浇地面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打造“坡改梯”水肥一体化高标准梯田3万亩、现代寒旱生态农业产业园6.5万亩、现代农业产业园3.7万亩,通过平整改造山坡地,建设高标准梯田,配套高效节水田间管网,开展机械化规模种植,让土地集约化、生产机械化、经营市场化,实现高标准梯田建设和统筹推进粮食安全、生态保护、产业升级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