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宁:杂粮不“小” 产业“不赖”

来源:会宁县融媒体中心 | 作者:
日期:2022-03-21 00:00:00 | 阅读: 8580

随着“健康养生”观念深入人心
小杂粮从曾经的“糊口粮”
逐渐成为人们餐桌上的“新宠”
会宁县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依托自然优势
大力推行小杂粮种植
发展特色产业
形成了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群众出力
的增收致富发展路子


微信图片_20220321172240.jpg

瘠土之上 开出杂粮之花


从古至今
杂粮在会宁人的饭桌上
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会宁地处
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交接地带
这里土层深厚,光照充足
种植着糜子、荞麦、莜麦、豌豆、扁豆
多种小杂粮
特殊的生长环境孕育出
独具特色的杂粮作物
是闻名全国的“中国小杂粮之乡”


微信图片_20220321172245.jpg

藏杂粮里的“会宁风味”


荞麦


在会宁人的手中变化成

面条、凉粉、搅团、馍馍等诸般模样

灰褐色的皮肤显示它们来自同一种籽粒

荞麦油圈圈

带着荞麦淡淡的甜味

说它是中式“甜甜圈”也没错

微信图片_20220321172249.jpg


莜麦

细长的身板看似普通

色泽真像玉一样黄亮温润

一旦煮制成甜醅子

“油光光”的外表诱人无比

在会宁

有一道莜麦面做的“懒疙瘩”

做法的确很“懒”

莜面掺上豆面白面

用筷子拨到锅里

调上酸菜

酸香中依然能尝得莜面的麦香

慢慢咀嚼下来

那细腻的口感也像玉一样令人着迷

微信图片_20220321172252.png


小米与黄米

大多数人分不清

可经验丰富的长辈

总能用炸煮蒸多种方式

做出得花样迷离

小米

溯源到田地,就是谷子

溯源到古代

它是成语“沧海一粟”里的“粟”

由于口感细腻,最适合熬粥

黄米

溯源到田地是糜子

也是曾作为五谷之首的“黍”

黄米面蒸出的糜面馍馍

块如蜂巢,色如黄蜡,味甜可口

即使甜味如此丰富的今天

会宁人也最看重这份质朴的甜意

扁豆


做成的灰豆,则被做成面
——灰豆面
会宁人十分爱吃
必须用铁锅煮豆豆
颜色亮红诱人
夏天吃还解暑
吃起来绵软香浓


微信图片_20220321172305.png


胡麻油


还有胡麻油
又称亚麻籽油
不知为会宁面食
提供了多少奇妙的滋味
滋养着一代又一代质朴淳厚的农耕世家
独到的生长环境
孕育了会宁胡麻油优良品质
使之成为油中精品和液体黄金
会宁胡麻油
如同遍布世界各地的会宁学子
享誉神州大地
润泽万千世家


微信图片_20220321172309.jpg微信图片_20220321172312.jpg


“荞麦油圈”“苦荞挂面”


“扁豆面”“搅团”“粮谷粥”
……
粗粮细吃、杂粮杂做
会宁杂粮
不知勾起多少游子的
乡愁记忆
每一口
都是地地道道的会宁味道


微信图片_20220321172316.png

“杂粮高地”编织新梦想

稻菽飘香

现代农业有序推进

粮仓充盈

农业加工尽显效益

……

近年来,会宁县

结合“一村一品”科学规划定位

走绿色生态路,打特色优质牌

积极推进小杂粮产业发展

持续推进杂粮深加工

形成了以品牌闯市场

市场带龙头,龙头带基地

基地联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格局

从传统的“汗滴禾下土”

到如今的“大数据溯源”

杂粮生产效率、经济效益大幅提升

农业现代化的脚步铿锵有力

这背后是会宁不断

将藏粮于“技”纳入粮食生产的

建设成果

从种植到流通

从市场到平台

从农户到买家

产业链条各环节协同“演奏”

会宁小杂粮产业“交响曲”表现出了

其独特的规模、丰富的音质、绚丽的色彩


微信图片_20220321172330.jpg

如今

产业兴了,村民富了,山村活了

我们坚信

随着会宁小杂粮产业

迈开了高质量发展步伐

希望的田野上处处涌动金色的希望

新技术、新模式、新理念

激荡在会师大地上

为发展杂粮产业

助推乡村振兴

注入源源不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