洮河之水穿山来——引洮会宁供水工程建设纪实
来源:会宁县电视台 | 作者:
日期:2019-10-28 14:49:40 | 阅读: 16449
会宁,这块神奇而圣洁的热土,沐浴着爱国热情,孕育着无限希望。在这块黄土地上,58万会师儿女,战天斗地,艰苦奋斗,修梯田,打水窖,开天辟地,引洮入会。
会宁,滔滔祖厉河,流淌着人类文明,巍巍会师塔,传承着长征精神。沐神州晨风,浴华夏朝阳。洮河之水穿山而来,滋润着这块贫瘠的土地,显示出了无限的生机和希望。
作为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县或全省贫困干旱之一的会宁,山大坡陡,沟壑纵横,干旱少雨,大部分群众吃水十分困难。“不怕狼,不怕鬼,就怕缺少一担水。”这是会宁山区群众缺水状况的真实写照。
水,不仅制约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是直接影响着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存,牵连着千千万万干部、群众和领导的心。
殚精竭虑寻水路
1958年,1.4万会宁血性男儿,为响应引洮上山工程的号召,带着父老乡亲的期盼,投入了这场浩浩荡荡的引水工程。由于前期工作不充分,加之财力物力不足,技术条件限制,历时4年,最终全线停工。滴水贵如油。干旱的会宁,一直牵动着各级领导的心。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非常关心这里群众的生产生活,多次提到建设引洮工程,解决群众吃水问题。 1972年,时任甘肃省委书记的宋平视察会宁,看到群众没有水喝,孩子缺衣少穿,向党中央汇报情况时,提出建设引洮工程的设想。各级党委政府把引洮工程列入了议事日程。
2011年开始,国家发改委、水利部等有关部委加快对会宁引洮工程项目报告的论证批复。先后批复《引洮一期会宁北部供水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引洮一期会宁北部供水工程初步设计报告》《引洮一期会宁北部供水工程初步设计概算评审报告》,甘肃省发改委水利厅全面启动批复立项程序。
2011年5月22日,这是一个值得永久纪念的日子:引洮会宁北部供水工程开工典礼在头寨子镇马家堡举行。
这一天,铭刻了会宁人苦尽甘来的夙愿将实现;
这一天,历经半个世纪的引洮之梦将变为现实。
民生为上,治水为要。甘肃历史上最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蜿蜒于崇山峻岭,穿梭于河道峡谷,清澈的洮河水由输水管道进入会宁县境内。
引洮一期会宁北部供水工程取水口在定西市安定区鲁家沟引洮二干渠末端,途经隧洞9.95公里,输水暗渠10.3公里。
供水工程建设东支渠17公里、西支渠36公里,受益头寨子镇马家堡、牛家河、头寨、成牟、共丰等村,灌溉农田1.7万亩。人饮工程建设河坪水厂和新堡子水厂2座,调蓄水池2座,容积75万方,总管线710公里。 河坪水厂为汉岔镇、头寨镇、河畔镇李家塬村3万人供水,建设10座泵站98个高位水池,管线长度220公里,总调蓄规模25.14万方,年供水量322.64万方,日供水能力1.15万方。 新堡子水厂为郭城驿镇、新庄镇、河畔镇、土高山乡、白草塬镇、草滩镇、刘寨镇、新塬镇、土门岘镇22万人供水,建设44座泵站125个高位水池,管线长度490公里,总调蓄规模116.3万方,年供水量1038.19万方,日供水能力3.7万方。引洮一期会宁北部工程总投资9.6亿元。
面对前所未有的工程建设任务,水利建设者向世人作出了掷地有声的承诺,更以其科学求实的态度,敢开先河的胆识,精益求精的气魄,攻坚克难的行动,谱写了筑坝引洮、追梦圆梦的壮丽篇章。
百年大计,质量为先。在建设中不断强化管理,使质量与进度齐头并进,严把物资供应关、工程材料进场关、质量监督关,确保每个标段都达到优质工程。2017年12月30日,引洮一期会宁北部工程通过通水阶段验收。
梦想成真吃水梦
生命,因水丰盈,当涓涓细流进入会宁境内,管线串联起了水厂泵站和高位水池,像一条大动脉,流淌到沟沟岔岔,山塬梁峁,滋润着每个会宁人的心田。
九月的会宁,天高云淡,满山一片葱绿。记者驱车来到会宁县头寨镇成牟村见到了81岁的老爷爷牟明勇,他回想起以前那翻山越岭去挑水的日子,真的是苦不堪言。
头寨镇成牟村山大沟深,以前吃水贵如油,主要靠人背驴驮。“喝的水都是窖里积的雨水,老天爷下雨的话,就有水喝,要是不下雨的话,就没水喝。到冬天,天一旦下雪,就把雪堆成雪球,消了之后,用来做饭。春旱了之后,就吃河里的水,河水是从定西那边下来的,上面的一股是甜水,下面的一股是苦水,人们就拿着勺把上面一层的舀来喝。挑水要走十几里路,有时候人去挑,有时候套起驴车去拉,把人磨死了。”
而现在,通过会宁县自来水入户项目,陈牟村全村660户人家已经全部通上自来水。
“现在好了,家里就有水,啥时候需要啥时候接,不用跑那么远的路去一担一担挑,也不用等老天爷下雨,想着把窖里的水赶紧存满。”说着老人把自家的水龙头打开,让记者看,脸上挂满了笑容。随后,又让记者去参观他家的洗澡间,“以前脸都没水洗,一家人用一盆水,现在不仅有洗脸的水,洗澡的水都有了,你说好不!”
山,连绵不断;路,在大山深处蜿蜒。一个急转弯接着一个急转弯,记者在太平店镇党委书记王宝忠的陪同下,来到了大山深处的何川村。
9月19日,一缕金色的阳光洒在何川村,把大地照的金黄。村支书张进财抓住记者的手深情地说,他想说说党的好政策给这个山窝窝带来的巨大变化。算一算党为百姓做的好事实事,晒一晒村民的幸福生活。何川村原来只有一条坑坑洼洼,弯弯曲曲通向外界的泥巴路,又窄又陡。晴天似吃土,下雨怕摔跤。近年来,政府实施了“村村通”工程,硬化村组道路32公里,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农民出行方便了,农副产品也可以运出去了,条件好的家庭还买上了小汽车,村里整天车来车往,笑声不断。
曾经的会宁县何川村是一个十年九旱,严重缺水,靠天吃饭的地方,一碗油换不来一碗水。由于严重缺水,村民们都是一盆水洗完脸后再沉淀给牲畜和食,节水意识已经渗透到会宁人们的骨子里了。一下雨,家家户户就赶快把家里的盆盆罐罐放下屋檐下盛水。吃水贵如油。2016年,引洮供水工程自来水入户全面实施,何川村几代人的“自来水梦”变成了现实。这是党和政府为老百姓解决的生存大问题,乡亲们由衷的说,喝上自来水,不忘共产党!
现在水通了,山绿了,喝上了自来水……
2015年引洮一期会宁北部供水工程通水以来,会宁北部已有11多个乡镇25多万人受益。
潺潺流水润丰田
引洮会宁北部供水工程的实施,有力的推进了全县养殖业的发展,现在家家都种草,户户搞养殖,处处呈现出一幅幅草盛牛羊壮田丰谷豆丰的美丽画卷,昔日碱沟荒滩无人耕种的土地,也因洮河水的到来,变得郁郁葱葱,生机盎然。
东河坪村民陈树生告诉记者,他家里原先有四亩地种果树,洮河水过来之后自己又发展了7亩地,将原先的玉米地也种上了苹果树,现在总共11亩。“以前是靠天吃饭,拿苦水灌溉,没产量,现在洮河水过来了,灌溉首先就不受限老天爷控制了,也不怕天旱了,地里缺水了直接就放水,方便得很!”
他告诉记者,现在挂果的果树有四亩,一亩地能产个4000斤,产量较之前翻了一倍呢,收入也较之前增加了一半。“现在好得很,大家都开始栽果树,有了灌溉之后,果树的收益要比种苞谷的好,再过几年,新发展的那7亩也就开始收益了。”
东河坪村民陈耀祖说,洮河水下来之后,灌溉面积扩大了,干旱问题也解决了,以苞谷为例,引洮工程之前,用苦水灌溉时,一亩地能产四五百斤,后面用黄水灌溉时,一亩地可产八百多斤,现在洮河水来了,一亩地可产一千五、六百斤,产量比以前翻了一倍。
引洮一期会宁北部供水工程使得昔日被水困扰的会宁旱区群众,终于盼来了汩汩清流,脱贫致富的梦想也指日可待,引洮工程解决了贫困群众不愁吃的问题,顺利实现两不愁三保障,而在旱山塬区依托引洮水源,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多元产业,推进以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为主的万亩万座蔬菜产业,目前,全县蔬菜种植面积在10万亩以上,河畔、甘沟、柴门等乡镇的露地蔬菜和国土绿化项目已全面启动。民营企业家也因为环境的改善选择在引洮覆盖区内流转土地,实行集约化经营、规模化生产,全县绿化造林活动持续推进,现在到处可见“天蓝、水绿、山青、城靓”的可喜景象,全县林地草地面积已经达到246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3%。“百万头羊,百万亩马铃薯,百万亩草,百万亩林”得到有效保障,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建设红色旅游文化名城的步伐全面加快。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县委县政府全面加快了引洮工程的配套工程,把自来水普及列入脱贫攻坚的1号项目,先后筹措资金3亿多元,完成新庄塬人饮工程提升项目,完成入村管网900多公里,入户2万多户。
水进则人进,人进则文化进。洮水不仅改变人们的传统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精神面貌。 郭城驿镇红堡子村是全县率先实现自来水全覆盖的村,自来水进灶头,进厕所,进澡房,享受着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绿我涓滴,千顷澄碧。在一期工程全面发挥效益的同时,引洮二期相继上马。引洮供水二期会宁城乡供水配套工程承担骨干工程与农村人饮工程的对接任务,主要以解决会师镇、丁家沟镇、新添堡乡、平头川镇、韩家集镇、大沟镇、四房吴镇、刘家寨子镇、杨崖集镇、老君坡镇、候家川镇、柴家门镇、甘沟驿镇、八里湾乡、太平店镇、翟家所镇、中川镇等17个乡镇42.1万人的生活及工业用水问题。概算总投资约9.15亿元。
建设任务分别为五干渠灌溉支渠2条,总长34.626公里,可发展灌溉面积0.8万亩;六干渠灌溉支渠2条,总长18.23公里,可发展灌溉面积1.8万亩。八干渠分一分干和二分干,规划建设灌溉支渠7条,总长187.84公里,可发展灌溉面积10.16万亩。三条干渠灌溉面积占全省引洮二期总面积29.2万亩的43%,总投资17亿元。
引洮二期干渠以上工程和城乡供水配套工程由甘肃省水利投资有限公司负责并全面开工建设。农业灌溉配套工程五、六、八干渠《可行性研究报告》已委托省水利水电设计院完成编制。
引洮一期会宁北部工程和二期工程,实现了全县6430平方公里流域面积全覆盖,可发展灌溉面积20万亩,加上靖会高扬程罐区面积,农业人口人均可接近1亩,会宁人民将彻底摘掉干旱贫穷、靠天吃饭的帽子。
有水有活力,有水百业旺。两期工程的实施,为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支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不再是梦。
踏歌奋进奔小康
点亮梦想,浇灌希望。有了引洮供水工程广大建设者艰苦卓越的顽强拼搏,才奏响了这一曲动人的时代交响乐,筑起了一座雄伟的历史丰碑!如今,在中央省市县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会宁县发生了蝶变,经济稳步提升,人居环境彻底改变,为当地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引洮供水工程的建设者和管理者不仅用智慧和汗水筑起一道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水利工程,更筑起了一道新时代的精神丰碑。引洮会宁供水工程的建设者将嵌进每一个会宁人的记忆,深入会宁引洮供水工程科学发展的骨髓之中,化成时代的绚丽长虹,凝聚起建设山川秀美会宁的强大动力。
百川归海,洮水润旱塬,引洮供水工程,更有着尊重规律、强化职能、提高质量、服务社会的宏观引领。
会宁人不会忘记,国家省市给予会宁引洮工程的无止支持和精神动力,正是有了这些支持和动力,才为会宁的腾飞插上了强健的翅膀。引洮供水工程,让会宁广大群众告别了人背驴驮的岁月,清澈甘甜的洮河之水,伴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步伐,流向城镇,流向农村,流入了会宁大地,流进了人们的心田。
上一篇:会宁高原夏菜走向五湖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