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富民奔小康——会宁县“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产业提升篇(三)
来源:县委宣传部 | 作者:县委宣传部
日期:2016-02-19 15:00:59 | 阅读: 12595
年关将至,弥漫在会宁大街小巷的年味越来越浓,办年货、挑礼品成了人们过年的一件大事。笔者发现,在超市和商店,“荞梓育”苦荞茶、“会师楼”杏仁露、“香泰乐”胡麻油、“西北磨坊”小杂粮、长征药业养生中药饮片、水晶粉条等打着“会宁”烙印特产礼品玲琅满目,受到人们喜爱;在南关蔬菜集贸市场,郭城镇的温室辣椒、中川镇的芹菜,会师镇的胡萝卜、韭菜,草滩乡、翟所乡的红皮大葱也占据着半壁江山。这是会宁大力实施“111122”产业提升工程,着力培育草畜、马铃薯、玉米、小杂粮、瓜菜、中药材、亚麻等富民增收产业带来的新气象。
据了解,2015年,该县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101.04万亩,总产量达120万吨,实现总产值9.6亿元,为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贡献420元,把“土蛋蛋”变成了“金蛋蛋”;依托绿色无污染自然优势和“中国小杂粮之乡”品牌优势,积极打造优质无公害小杂粮生产基地,2015年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在30万亩,年产小杂粮6.21万吨,实现总产值18.63亿元,被农业部列为全省唯一的小杂粮高产创建县,承担谷子高产创建万亩片建设任务;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宜瓜则瓜,宜菜则菜”的发展思路,形成了头寨关川砂田西瓜、郭城砂田籽瓜、中北部旱地地膜籽瓜及8个水川乡镇优质蔬菜种植为中心,辐射周边乡镇的瓜菜产业基地,2015年,种植籽瓜12万亩,年产黑瓜籽0.36万吨,产值5400万元左右,砂田西瓜1.5万亩,总产3.45万吨,产值3450万元左右,种植各类蔬菜9.15万亩,总产量达到22.79万吨,实现总产值4亿元左右;2015年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53900亩,平均亩产168.1公斤,总产859万公斤,平均亩产值2800元,总产值1.5亿元,种植品种由单一的党参,发展到黄芪、党参、板蓝根、柴胡、牛子、甘草等十几个品种;发挥“中国亚麻籽之乡”的品牌优势,五年累计推广亚麻面积达到56.68万亩,产量达到32323.36吨。
除此之外,该县还着力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在十二五期间,种植侧柏、槐树等木本药材树种到近10万亩,核桃、油用牡丹、文冠果等木本粮油树种近8万亩,杏、核桃、苹果等经济林果50万亩;林下种植优质紫花苜蓿30万亩;发展林下生态养鸡50多万只,林下种草发展舍饲养牛养羊100万羊单位,兴办杏产品加工龙头企业2家,草产品初加工购销经营户10多家、饲草加工企业8家,年加工饲草8万吨、杏产品3万吨。
虽值深冬时节,但笔者走进这片孕育希望的土地,蓬勃发展的热浪扑面而来,处处充满着活力、显露着生机,务工回来的群众拎着大包小包,笑容满面回家过年。劳务输转是鼓起农民钱袋子的又一蹊径,2015年,该县完成精准扶贫劳动力技能培训3.64万人次,全年输转劳动力9.7万人次,创劳务收入16.4亿元。
十二五期间,按照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致富门路的目标,会宁因地制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着力培育“1+N”产业增收模式拓宽致富门路,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得到极大增强,在精准扶贫的大潮中,他们正信心满怀地“拔掉穷根”、“挪了穷窝”,“扎下富苗”,迈步走在奔小康的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