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万家送光明——会宁县“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农村经济篇(六)

来源:县委宣传部 | 作者:县委宣传部
日期:2016-02-05 08:54:22 | 阅读: 11409

 

喜坪社位于新庄塬乡中吊村梁峁交错、荒山秃岭深处,由于该社居民少且居住分散、自然条件恶劣,施工难度大,通电成本高,成了会宁县最后一个没有通电的自然村。十二五期间,该县农电事业迎来了一个新的春天,喜坪社也告别了祖辈使用煤油灯的历史。

革命圣地会宁,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塞、军事重地,素有“秦陇锁钥”之称。五年以来,该县凝心聚力、攻坚克难,一个个用电难题相继解决。如今,这座全国红色旅游名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盛开的“农电之花”在全面达小康建设新会宁中散发着浓郁的芳香。

农业无电不兴、农村无电不稳、农民无电不稳。十二五期间,会师镇稍岔村张家梁社10千伏线路新建工程的实施,解决了该社原供电线路线径细、供电半径过长及电压过低的现象,供电能力得到提升,提高了居民用电量。柴门镇宝川村秦湾社配电台区改造工程的实施,更换了该社原高耗能变压器,提高了供电质量和过低可靠性,降低了综合线损。尤其是2013年,县城电网大力度改造,增大了导线线径,将所有主线路更换为绝缘导线,并完成了县城电网双电源供电,提高了城区供电可靠性。特别是在2014-2015年期间,电网投资总额达1.37亿元,创历史新高,彻底解决了低压网架结构薄弱,供电能力差的问题,消除了村社配电设施安全隐患,提高了农村用电质量,降低了电价,减轻了农民负担。精准扶贫开展以来,该县结合实际,又编制了会宁地区《贫困村动力电覆盖支持计划的实施方案》,并按期完成了精准扶贫中124个自然村动力电覆盖工程建设任务,提高了全县整体用电质量。

五年以来,该县农电事业紧紧围绕35千伏变电站布点不足、农村电网改造率低的现状进行规划、改造,通过增加变电站布点,解决供电线路半径长、末端电压低的问题,逐步解决了农村用户突飞猛进的用电负荷需求。投资3.5亿元,对35千伏及以下电网进行改造,累计新建及改造35千伏变电站5座(分别为35千伏头寨变、甘沟变、柴门变、党岘变、草滩变),建设35千伏主变压器6台,变电容量55兆伏安,新建及改造35千伏线路143公里,新建10千伏线路492.7公里,新建及改造0.4千伏线路1667.1公里,全县900个自然村完成配网改造,户表改造率达100%。

五年群策群力,造福城乡农户。电压合格率从“十一五”末的95%提高到了现在的99%, 供电可靠率从95%提高到了99.2%。如今的会宁县,路灯明亮,农民家中电视、冰箱、电炊等家用电器日益增多,充足可靠的电力保障、电网的可靠安全运行,给农村发展加工、养殖等企业带来了生机,农副产品加工电气化遍布会宁的角角落落不再是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