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化推进城镇化——会宁县“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篇(六)
来源:县委宣传部 | 作者:县委宣传部
日期:2016-01-20 17:55:19 | 阅读: 11305
一栋栋整齐的商住楼、一盏盏明亮的路灯、一条条硬化的道路……这是笔者日前在会宁县中川镇看到的景象。随着重点城镇建设的有序开展,中川镇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让老百姓看在眼里,乐在心里。
如何突出地域特色,挖掘文化内涵,高标准规划、高水平建设特色鲜明、功能齐全、生产发展、生态宜居的美丽城镇,让城乡一体化发展,一直是会宁县委、县政府在探索的课题。“十二五”期间,会宁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镇化建设迈入快车道、农户生产生活持续改善,小城镇由6个增加到16个,城镇化率由28.1%增至38.06%,是会宁发展变化最快的5年。
高标准规划绘蓝图
5年风雨并肩,绘构美丽蓝图。“以前,镇子上仅有几幢零星的楼房,到晚上,漆黑一片。现在,宽阔笔直的街道,漂亮气派的路灯,遍布街角的商铺,川流不息的汽车,摩肩接踵的行人……变化实在太大了”平头川镇村民马社社激动地说。“规划先行、谋定后动”。“十二五”期间,该县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推进特色小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2011年,全县小城镇规划实现了全覆盖,并对5个建制镇的规划进行了修编。2012年,完成了284个村庄规划,实现了村庄规划全覆盖。2012年底启动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进一步健全了规划体系。2014年农村居民点总体规划启动编制。2015年,10个新建镇区规划修编工作启动。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建设的秀美画卷已全面铺开。
多元化投资破难题
5年砥砺前行,破解发展难题。“从道路到用水,到广场,到上学就医、文体娱乐、防灾减灾,小城镇建设的实惠,让我们既看到了,又享受到了!”郭城驿镇红堡子村党支部书记齐占虎说道。“适应新常态,攻坚破难题”。城镇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该县是一个农业大县,资源匮乏,基础条件差,农业产业化程度相对较低,小城镇建设资金十分困难。该县坚持走市场运作,多元投入的城镇建设路子。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受益”的原则,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个体工商户和企事业单位按规划要求进行投资建设,鼓励农民到小城镇建房买房、置业、从事商贸流通和第二、三产业。并积极向上争取国家对各类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项目资金,另外,根据实际,积极引导各类农业加工企业和供销大户向小城镇集聚,2011年以来,先后投资1.7亿元进行了各镇区的道路硬化、人行道铺设及排水管道敷设,共硬化道路41.9公里,敷设排水管道27.4公里。敷设供水管道20.2千米,完成自来水入户9532户。配合小城镇建设进行镇区亮化、绿化,安装路灯1100盏,完成镇区绿化40.4万平方米。整合新农村建设、移民搬迁、村庄整治等项目资金实施镇区居民住房建设。通过招商引资,在头寨、郭城等4个乡镇建设了供热设施,安装锅炉15.5吨,敷设供热管道4.4公里,供热覆盖面积10万平方米。累计投资近7亿元进行集镇和小城镇开发建设,建成商住楼22万平方米,公共用房13万平方米。各乡镇镇区通讯、网络、电力、道路等配套设施进一步改善,农户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
产业化支撑促发展
5年筑巢引凤,搭建产业平台。“虽然是个小镇,但人流量大,加上逢集,平均下来每天还是有三四百元的收入”,从通渭来侯家川镇街上做乌鸡生意的王先生说。“一业兴、百业旺”。产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小城镇的吸引力和辐射带动力。该县结合自身区位和资源特点,注重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围绕马铃薯、畜牧养殖、小杂粮、肉羊、黑瓜子、大棚蔬菜等特色产业的培育和链条延伸,按照“一村一品”特色,依托“四个百万”工程、“五个产业”基地以及207线优势经济带建设,采取政策引导、招商引资、启动民间资金等方式,滋生了一批种、养、加、产供销为一体的龙头企业。郭城驿镇、河畔镇的肉羊、黑瓜子,新添堡乡的肉牛,侯家川镇的乌鸡,会师镇、柴家门镇的蛋鸡,甘沟驿镇、中川镇的大棚蔬菜,逐渐走上了品牌化发展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