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教日月换新天——会宁县“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实力篇(一)

来源:会宁县委宣传部 | 作者:会宁县委宣传部
日期:2016-01-01 09:41:04 | 阅读: 11294

编者按:“十二五”期间,会宁县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实施“融入中心、基础先行、项目支撑、优势带动、科学发展”战略布局,加快推进全膜种植增收、草畜产业富民、工业经济强县、文化旅游兴业“四大产业体系”建设和产粮大县、草畜强县、梯田化县、西北教育名县、全国红色旅游名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四县两城”建设,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在脱贫攻坚上求突破,在转型跨越上谋发展,在全面小康上闯新路,会师圣地展现出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象。从今天开始,本报将持续报道会宁创新进取,脱贫攻坚奔小康的生动实践。

巍巍会师塔记录着会宁在“十二五”时期的巨大变化,悠悠祖厉河讲述着会宁近五年来发生的点点滴滴。甘沟驿镇钟家岔村村老人张广甲,指着自家汩汩流淌的自来水,满脸洋溢着幸福:“社会变化太快太大了,干旱山区的农民竟然用上了自来水,这在以前,真是想都不敢想啊。”满山青青,遍地白膜,梯田片片,牛羊欢叫,鳞次栉比的养殖小区与新颖别致的新农村交相辉映,勾勒出一幅美丽而生动的农村画卷,私家小汽车、冰箱、智能手机这些原本属于城市的东西为古老的农村注入了浓浓的现代气息——五年来,会宁县以奋进求实的精神,科学谋划、创新发展,攻坚克难、勇于担当,主动作为、补齐短板,凝心聚力、干事创业,开创了该县历史上经济总量扩张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

——综合实力大跨越。该县紧紧抓住面临的一系列发展机遇,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全县经济总量突破60亿元大关,达到62.08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0000元,实现了翻番增长和历史性跨越。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90亿元和65亿元。实施重点项目670个,亿元以上的项目达61个,“十二五”期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40.95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4.8倍,实现了“翻三番”增长,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全县财政收支倍增翻番,较“十一五”期间增长409.3%。粮食连续十二年丰产增收,人均粮食占有量693.7公斤,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成为名副其实的产粮大县。

——精准扶贫大推进。积极抢抓纳入六盘山特困片区和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的政策机遇,深入实施“1236”脱贫攻坚、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和“1+20”精准脱贫行动,创新“1+N”农民产业增收模式,加快实现村有主导产业、户有致富门路、劳动者有增收技能的“三有”目标,“三级联签”保障脱贫任务顺利完成,“六个责任清单”靠实精准扶贫工作责任,按照信用评价等级、“三户联保”、“龙头企业(公司)+农户”等“三种模式”落实好精准扶贫贷款等,2015年,在18个预脱贫村发放精准扶贫专项贷款1.05亿元,逐步探索走出了一条干旱贫困地区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创新发展的新路子,全县贫困人口减少到13.26万人,五年减少贫困人口12.79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11年的45.3%下降到2015年的24.72%,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0年的2655.06元增加到2014年的4500.6元,年均增长13.9%2015年预计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94.2元,增幅17.08%

——经济结构大调整。该县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在更加重要位置,深入实施全膜种植增收、草畜产业富民、工业经济强县、文化旅游兴业“四大产业体系”建设和“111122”产业提升工程,优一产、强二产、提三产,2010年和2014年的三产比重分别为32.130.137.828.429.941.7三次产业比重更加趋于合理。每年120万亩以上的全膜种植,敢与“旱”说不,2014年粮食生产达到39673.3公斤,为农村稳定和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2010年开始,该县大力实施“草畜产业强县”发展战略,在走过了草畜产业“促进年、提升年、标准年、质量年、效益年、巩固年”的6年历程后,由户户有养殖变为村村有规模化养殖小区,养殖业向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方向转变,培育养殖乡、专业养殖村、养殖企业和小区立体协调发展的格局,全膜种植和草畜强县战略挖开了农业大县的致富路。牲畜饲养量达到400万个羊单位,对GDP的贡献率达到20%。新能源产业步伐加快,华家岭风电一期并网发电,结束了会宁不能搞新能源的历史和观念。“三区四园”建设已初具规模,平台承载作用日趋显现,全县工业增加值达到11.55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6.33亿元,实现了双翻番。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9亿元,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4.02亿元,实现了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