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会宁记忆》序

来源:政府办 | 作者: | 日期:2019-01-15 09:31:55 | 阅读: 6627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国文化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演进,因为时代的变迁与区域的差异,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会宁历史文化就是争奇斗艳的地域文化中绽放的一朵奇葩,既散发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古朴清香,又显示了提高当代文化借鉴力的旺盛生机。上下数千年,历经多少代,正是会宁人民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辛勤孕育了地域历史文化的鲜艳花朵。

地域文化的优秀传统,是一个地方精之所在、气之所蕴、神之所附。回眸既往,历史的沧桑与荣耀已被会宁人民深深铭刻在岁月深处,而在发展车轮的滚滚节拍中,会宁踏实而从容地迈着步点,又在不断叩击着崭新的梦想。会宁历史文化中所蕴含的精忠务实的报国情怀,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和谐精致的处世理念,是会宁人民引以自豪的宝贵精神财富,在经济、政治、社会生活中显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这里有历史的沧桑厚重。自古以来,会宁就是交通要道、军事重地,素有“秦陇锁钥”之称。早在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生息繁衍,留下了以牛门洞遗址为代表的大量文物;隋唐丝绸之路从会宁经过;历朝历代的变迁,也都留下了珍贵的遗迹,成为全县丰富的文化遗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牛门洞新石器遗址、郭蛤蟆城遗址、西宁城遗址,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马明心教堂、铁木山砖照壁以及以县城北20里铺汉墓群、王莽之父王曼墓为代表的古人类墓葬有10多处,还有省级森林公园桃花山和铁木山,均属省级自然保护区。

这里有革命的悲壮神圣。在这片黄土地上,打下了深深的红色烙印。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会宁胜利会师,这标志着中国革命重心成功地从南方长江流域转向西北黄河流域。会宁会师成为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转折点,汇合了革命力量,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筑起了长征史上的巍巍丰碑。今天,会宁以其独特的红色文化,向世人展示着红色旅游无穷的魅力。红军会宁会师旧址被命名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首批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国家安全教育基地,成为享誉全国的红色旅游胜地之一。在国家《2004——2010年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中,会宁被列入“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一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中国20个红色旅游城市”。

这里有教育的欣慰自信。厚重的历史遗存铸就了会宁人崇文修德、吃苦耐劳的秉性;丰富的文化积淀孕育了会宁人尊师重教、耕读传家的传统。仅明清两代就有进士20人、文武举人115人、贡生396人。自恢复高考制度的30多年间,会宁县已向全国输送大中专学生近8万人,平均每7.5户有4.8名大学生,是甘肃省基层学校培养出大学生最多的县,被人们称为“状元县”。从会宁走出去的学子遍布世界各地,工作涉及党政、科研、教育、医疗、商贸等各个领域。西北高考状元县和博士之乡由此而闻名遐迩。

文化底蕴深厚是会宁发展的优势所在,会宁文化逐步把会宁推向高端,而发展高端文化又是我们的历史责任和永久的担当,为此,县委、县政府把文化建设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加大文化事业投资,加强重点文化项目建设,文化事业发展取得了长足发展。党的十八大把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写进报告,提出了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重要论断,为我们加快推进文化强县建设,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会宁历文化丛书》的陆续出版发行,不仅为宣传会宁历史文化提供了很好的载体,也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全面开展文化创造活动、推动会宁地域文化建设与发展的一件大事和喜事。

《会宁历史文化丛书》第一次较为系统全面地展示了会宁的文学风采、历史人物、民间故事、民俗风情和名胜风光,可谓荟萃众美,雅俗共赏。这套丛书的出版,既是会宁文化建设的一大成果,又是继承和发扬会宁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介。文化的延续性在于继承,文化的包容性在于开放,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我们继承传统文化,绝不是抱残守缺、守旧复古,而是要充分发掘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在此基础上去粗取精、推陈出新,创造出符合时代特征的新的文化产品,为经济社会发展催生新的增长点。“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活水”正是丰富多彩、日日不同、月月相异的日常变化发展,这“活水”勾画出了会宁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长卷,也涌动着传承创新的春潮。当前,我们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充分发挥会宁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文化优势,力争早日把会宁建设成为在全国有影响的历史文化名城。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必然要求我们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不断从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中萃取精华,深刻认识和领会会宁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波澜壮阔的实践中孕育催生的可贵精神,从广大群众的实践中提炼、拓展和丰富这种精神价值的内涵,将彰显会宁志气、体现会宁精神的地域文化元素提炼升华,使之内化为广大干部群众的精神自觉和行动自觉,形成统一认识、共同意志和继续前进的不竭动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跨越征程中阔步向前,走向新的辉煌。

《会宁历史文化丛书》第一批《会宁小说》等8和第二批《会宁美术》等5种先后于2014年12月、2016年12月出版发行。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会宁记忆》也即将付梓出版了。纵观历史发展,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记忆,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记忆,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记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从上世纪40年代末到2017年,会宁已经走过了68年的不平凡历程。会宁人民从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的不断改善,到精神、文化生活的日趋丰富,无不折射出社会和时代的进步。在这里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社会各阶层、各行业人士都见证了会宁每一个阶段的发展变化,大家的所见所闻所历汇聚在一起,就构成了整个的“会宁记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会宁记忆”从大背景来看,基本上涵盖了本行政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各个方面的内容;从一个个叙事片段来看,又折射了作为一个普通公民的真情实感。“记忆”大多从亲历者的生活、工作、学习入手,记叙了具体事件,鲜活地再现了那永远抹不去的往事。以形象生动的叙述为主,通过“小切口”反映客观的社会生活及各个年代的时代特征。全书以小见大,通过细节展示宏观,利用民生史料,见证会宁68年的历史变迁,记录点滴生活,彰显社会进步, 弘扬正能量,歌颂真善美。 

编纂“会宁记忆”具有存史意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随着时间的流逝,会宁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发生的事已不为多人所知,即使有这方面的回忆文章,也都散见于一些报刊中,既不系统,又不便于阅读。将“会宁记忆”编辑成册,无疑具有存史价值,把当时所发生的事“回放”给读者,留给大家一种整体性的印象。

编纂“会宁记忆”具有借鉴意义。“吹尽狂沙始到金”,一种事件往往具有发酵期、沉淀期,也许人们在当时还不能对一些人、一些事件作出准确的评价,但经过若干年后,在历史的检验和实践的检验中就会得出正确的结论,以便从经验中再奋发,从教训中再警觉,不走老路,避免弯路,走出新路。

编纂“会宁记忆”具有教育意义。“读史使人明智”,“会宁记忆”虽不是正真意义上的“史”,但也算得上是一种“史料”。编辑“会宁记忆”,让广大读者通过阅读受到教益,从而进一步弘扬优良传统,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一个有益于国家、有益于民族、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人。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会宁县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已展开了新时代的华章。我们一定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坚持不懈、一往无前的奋斗精神留下更加美好的“会宁记忆”!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