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志工作者要把哲学作为看家本领

来源:本站原创 | 作者:阎晋平 | 日期:2018-04-11 16:03:29 | 阅读: 911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哲学是人类的智慧之学,历史是前人的实践和智慧之书。所以,各级领导干部要注意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和对历史的学习。”地方志工作者承担着编鉴修志的崇高使命,既要抓准经济社会阶段性发展的主线,而不使其“碎片化”;又要把脉时代发展的趋势,而不使其“岔道化”。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看家本领,始终秉持正确的世界观和历史观,以正确的方法论为指导开展方志工作。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揭示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指导社会实践的有力武器。地方志工作者要善于运用这一武器,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的研读,努力提高哲学素养,从而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真正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志鉴材料的搜集中既要全面,又要突出重点。编鉴修志,必须要大量占有资料,以便在凝炼、选材中广征博采。否则,就会捉襟见肘,翻来覆去还是那点材料,没有一点筛选余地,就如鸡肋一样,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就要求地方志工作者在搜集材料中不能怕麻烦去“随机抽样”,而是要尽力做到全覆盖;要从辩证处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入手,在分类搜集材料中既突出个性,又注重共性,防止“千篇一律”。同时,还要把握各领域、各行业、各部门单位以及各阶段之间的普遍联系,不能把每一个阶段的必然联系割裂开来,也不能把各行业部门的工作视为互不相干的“围城”孤立起来。

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志鉴材料的整理中要善于拨云见日、吹糠见米。搜集到的志鉴材料就好像琢玉的“璞”和做饭的菜一样,只是“原料”,还不是“成品”。那么,如何用好“原料”,就是地方志工作者所面临的“考题”了。要对“原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就如剔除包裹着玉的“石头”和菜中的“烂叶”及混入的“杂草”一样,在众多材料的纷扰中梳理、选准“合理成分”;要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分清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善于把握主流和本质,不能以偏概全,或者眉毛胡子一把抓。否则,势必就会消解志鉴存史、资政、育人的作用。

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入志人物的评价中要一分为二,体现客观公正。人物是地方志书记载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最容易引起争议的部分。因此,在志书中决不能随意收录某一个人物,也不能随意评价某一个人物,而是要严格标准收录、客观公正评价。要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态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人物置于大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下去考察,一分为二地评价人物功过,使人物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社会环境达到有机统一。还要把握主流意识,突出政治性,视人物在当地社会发展中起过什么积极作用、作出过什么重大贡献、产生过什么积极影响。不能以枝节代主干,也不能以微瑕而掩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