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地方志的信息化
来源:本站原创 | 作者:王丹 | 日期:2017-11-20 09:57:33 | 阅读: 9125
新编地方志不论是它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还是人们对它的认同程度,都与编者的期望值有着很大的距离。在今天的信息社会里,志书这种综合性的信息资源不能被广泛地利用,固然有人们对地方志这种古老的信息载体过于生疏有关,但根本的还是方志资源缺乏可使用性。这好比一种具有战略意义的矿物资源,尽管十分重要,对其重要性在人们尚未认识之前是难以造福社会的。从另一个角度讲,这种矿物的价值虽然已经为人们所认识,但由于受开采加工条件的限制,仍然不能被社会广泛利用。新方志目前既未被社会广泛地认识,亦缺乏服务社会的便利条件。于是,现实将地方志置于一个十字路口上,要么固步自封而被历史所淘汰,要么营造一座连接方志和现实的桥梁而使之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获得新生。这座桥梁,就是地方志的信息化。
信息化是方志走向社会的通道。地方志是地情载体,地情的多元化决定了志书内容具有广泛性,地情的大容量又造成了志书的大部头。这虽是一个好现象,它可以为各行各业、各种人所利用。但仔细想想,几乎所有的用志者(不包括方志编者和研究者)都只对其中的一部分或几部分内容感兴趣,于是修志的综合性和用志的单一性形成了一对矛盾。
信息化,可以解决修志和用志的矛盾。人们借助于信息工具——因特网或局域网,可以很方便地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料,并便捷地将所需部分打印到纸上或拷贝到磁盘上。利用电脑,检索、摘抄、打印所需方志信息,本来需要几天甚至几周才能做完的工作,在几小时甚至几分钟内就完成了。用志的便利和收获的巨大,会吸引广泛的人士开采地方志这个信息富矿。因此,依靠信息化,方志就会走出书斋、走出志界、走向社会、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志书本身是一种巨大的信息库,方志信息和其他信息一样,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递减的特征,有些地情信息随着时间的变化会失去它原有的价值。志书需要不断地重修,反映了古人对这一信息资源特征的准确认识。在一般情况下,时效性较强的信息只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有用,而时效性较差的信息则在较长的时间内有用。在方志信息当中,时效性强的少,而时效性差的多,因此,志书具有较长时间的使用价值。方志的绝大多数信息是相对稳定的,可以连续地、长时期地为不同的用志者服务。这是国内外的一些有识之士对地方志的收藏热情经久不衰的直接原因。
十年修志,为了解决方志领域里的一系列难题,很多志界同仁和关心方志事业的人士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新学说。但是,这并不能满足广泛开展的修志实践的需要。方志理论研究难以深化,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是,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方志理论研究缺乏现代化的手段。从目前方志刊物发表的理论文章看,存在如下4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一个问题很多作者和多家志刊在同一个层次上进行重复探讨;二是对多数问题的讨论不了了之,缺乏由一家之言变成公理的机制;三是在志界已经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由于情报交流方面的障碍,很多人还在那里苦思冥想寻找解决的办法;四是在志界已经被否定的东西不少人还把它当作修志的指导原则。方志理论研究的信息化,可以改变这种徘徊局面。借助于“金志”工程,把全国的方志理论研究者和方志编修实践者联合起来,拟定研究课题、通报研究情况、交流研究情报、总结研究成果、出版方志理论研究年鉴,成为深化方志理论研究的充分必要条件。
在目前情况下,志界大量吸收信息产业的人士参与修志尚有困难,这就要求现有的方志工作者不断地充实自己以适应方志的信息化要求。文科出身的志书编者要下大气力去学习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特别要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方面的新技术,才能使自己在方志工作信息化的过程中跟上时代的步伐。理工科出身的方志工作者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史知识和方志学修养,并努力学习信息领域的新知识。只有把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在修志实践和方志学理论研究中融会贯通、得心应手。这是方志信息化对志书编者提出的双重学习任务。
总之,方志的信息化是地方志工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来的新要求。这不仅需要全国方志工作者的共同努力,而且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我想,只要大家一起努力,实现方志信息化指日可待。
上一篇:地方志办要成为研究型机构
下一篇:从与前志比较中浅谈三轮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