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会宁:在黄土地绘就绿色蓝图
来源:县融媒体中心 | 作者: | 日期:2020-07-09 15:45:04 | 阅读: 12255
曾经,会宁旱塬突兀,深沉的苍黄,把脚下这片土地浸透。
奋斗,一次又一次的你进我退,一次又一次的起早贪黑,“红嘴山”记录着往昔的汗滴,全民绿化,挺立着旱塬不屈的脊梁。
崛起,“连点成线,到积线成面”,绿色城镇、绿色乡村、绿色交通干线和绿色青山“四绿”建设如火如荼,会师大地的绿色一年比一年多,绿意一年比一年浓。
如今,这里山川变了模样,绿色点亮了梦想!
从“愚公移山”到“花果满山”
在会宁有一个老人,因为绿色,他的名字被后人铭记。
“红嘴山上新愚公”——郭富山,是用生命树立绿色丰碑的典范。从1964年开始到1987年辞世,他用自己的心血和骨气,把根插在了红嘴山上,23年如一日,他用扁担挑起了脊梁,用铁锹绿化了山川。
一双瘦骨嶙峋、长满老茧的双手挖山造林,锲而不舍修筑反坡梯田125亩753块,移动土方42000多方,栽植各种树木38400多株,铁锹、镢头磨秃了30多把,扁担磨断了20多根,水桶用坏了20多个,使昔日“遇雨滑如油,逢旱渴死牛”的红嘴山变成了如今的“花果山”,一个干旱山区植树造林的奇迹活生生的在会宁完美呈现。
“一棵苗就是一份责任”会宁县林业技术推广站干部董琳说:“作为林业技术推广站的一名普通职工,不单要种好每一棵树,护好每一片林,还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更好的服务于我县林业发展。” 一茬接着一茬干,一代跟着一代干,一批连着一批干!
脚下这片厚重的黄土地,因为同样一个梦想,因为一个共同的愿望,静静的发生着改变,悄悄的践行着诺言。
从“苦岭干山”到“绿水青山”
筑梦,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一场绿色革命真正的在会师大地上催生发芽,开启了会宁生态环境建设的华美序章,翻开了建设秀美山川的崭新局面。
趁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和国家生态建设的政策东风,会宁县通过退耕还林、梯田建设和山水田林综合治理,进行了前赴后继、持续不断的“绿色革命”。
截止2019年底,全县林地总面积达到255.66万亩,其中:有林地57.77万亩,灌木林地49.3万亩,未成林地27.1万亩,苗圃地0.07万亩,无立木林地13.77万亩,宜林地107.65万亩,林业辅助用地0.004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2.62%。基本草原达到320.37万亩,草原植被覆盖率达到56.41%。会宁实现了一次彻底的绿色革命。
绿色,逐渐成为这方原野最闪亮的色彩,绿色,也成为会师大地上最耀眼的改变。
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
在会宁县大沟镇,刘沟村包村组长郭永文正带领群众修整坡面的生态景观林带,他告诉记者,按照县委、县政府“生态立县、绿色发展”的理念,他所抱抓的村,不断提高人居大环境绿化、美化水平,为提升美丽乡村颜值,广种树、种好树,种能够让群众致富的树。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会宁人民秉持着这样的理念,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开始了与黄土地的新一轮较量。
据了解,今年会宁县将力争完成国土绿化共计18万亩;力争打造55个村庄绿化示范点;新增城区公共绿地17.87万平方米;城区绿化率提高3个百分点。
全县16个乡镇将实施退耕还林4万亩;7个乡镇将实施退耕还草2万亩;以铁木山森林生态保护区、东山森林公园为重点,以华家岭水源涵养区、韩家砭林场为补充,实施天然林缘区人工造林0.1万亩。
会宁县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坚持“兴林”与“富民”并重,牢牢守住生态环保和经济发展两条底线,不断优化空间生态绿色布局,形成了以绿生绿,用绿覆绿的绿色生态屏障。
醉美人间四月天,会师圣地换新颜。如今,行走在会师大地,处处绿意盎然,充满了无限生机。
绿色崛起的会师大地,用最深情的绿意,张开绿色的臂膀,款款等待你的捧场。
(会宁融媒记者 魏永刚)
上一篇:会师圣地——诗与远方的心灵之旅
下一篇:会宁:踏歌奋进逐浪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