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来源:本站原创 | 作者:佚名 | 日期:2017-03-15 15:58:16 | 阅读: 40834
会宁县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禹贡》雍州之域,殷周为西羌所居,战国至秦属北地郡。西汉于会宁境内置祖厉县,属安定郡(祖厉音嗟赖,以祖厉河而定名),治所在今县北郭城驿镇有祖厉县故城遗址。公元前一一二年,汉武帝西巡到此。《汉书.武帝记》载;“(元鼎)五年冬十月,行幸雍,祠五畴,遂逾陇,登崆峒,西临祖厉河而还”。王莽时祖厉县改为乡礼县。东汉初,废乡礼,复为祖厉县。安帝永初五年(111年),迁县治于今会宁县会师镇南十里铺村窝铺村民小组厉河之滨,属凉州刺史部武威郡。两汉时期,会宁地居“丝绸之路”北线,用兵河西之孔道。魏晋以来,会宁之地陷于荒芜。南北朝时期,西魏废帝二年(553年),周太祖为西魏相时,置会州会宁县,治所在今靖远县东北。《元和志》载:“后周太祖为西魏相,来巡,会师于此,土人张信謦资犒军,太祖大悦,因置州以会宁为名”。
“周太祖置会宁县,属会州。”会宁县自西魏得名,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北周属高平郡乌兰县。隋属平凉郡会宁县,后改凉川县。唐属会州会宁郡,所辖会宁、乌兰二县。宋属会州敷川县。金属会州保川县。又置西宁县,属秦州,治所在今会宁县翟家所乡张城堡村有西宁故城遗址。此地宋时称“甘泉堡”。宋宣和中(1120年)尝置刺羌城于此。贞右四年十月(1216年)西宁县升为西宁州,仍属会州。元顺帝至正七年(1347年),并县入州,属巩昌路,隶陕西行省。元顺帝至正十二年(1352年),因会宁地震严重,“诏改会州为会宁州”。
明洪武二年(1369年)始置今之会宁县,隶陕西布政司巩昌路。会宁县名从此沿用,历经明、清两代,至今600多年历史。清隶属甘肃布政使司巩昌府。
中华民国2年(1913年),截府留县,会宁县改属甘肃兰山道。16年(1927年),废道后直属甘肃省政府。25年(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会宁会师期间,曾建县苏维埃政府。
1949年8月12日,会宁解放,成立会宁县人民政府。设立会宁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9月22日,会宁分区易名定西分区,会宁为其属县。
新中国成立后,会宁县隶属定西地区行政公署。1985年8月1日,白银市恢复建制,会宁县改属白银市。
会宁县在建国初期,全县共有5个区,81个乡,到1957年陆续撤并为3区、1镇、29乡。1958年全县建立10个人民公社,1961年人民公社曾一度增加到40个,1965年合并成20个人民公社和1个城关镇,1969年城关镇撤销并入城关人民公社,1973年增设王庙、侯川、太平、青江、马路、草滩、掌里、土木、新庄、塬边10个人民公社,1976年增设白塬人民公社,1979年又增设柴门人民公社,1980年恢复成立城关镇,到1983年7月撤社建乡,城关镇更名会师镇(因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会宁会师而得名),全县共建乡32个、镇1个。2000年8月撤销郭城驿乡,设立郭城驿镇;2001年9月撤销河畔乡、头寨子乡,设立河畔镇、头寨子镇;2005年元月撤销桃花山、王家庙、塬边、掌里、青江驿5个乡,截止2016年,全县共辖24个镇、4个乡。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会宁:踏歌奋进逐浪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