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着时代前行的铿锵节拍,会宁县立足“农业优先、文旅赋能、生态立县”定位,擘画“一带五色、多彩会宁”新蓝图,大力实施耕地提质、水利保障、生态惠民、文旅创收、产业强链等5大行动,全面奏响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号角。
会宁县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坚守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扎实开展“十聚焦十到位”百日提升行动,深入推进“五整五创”乡村振兴行动。全面靠实县、乡、村和党政、帮扶“三级两线”工作责任,县委县政府同各乡镇、各部门签订《会宁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责任书》,层层传导压力,逐级靠实责任,不断构建系统化政策框架体系和高效完备的工作推进专班,形成部门高效协同、帮扶动态跟进、政策无缝衔接、上下游一体联动的工作格局,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奠定了坚实基础。

站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关口,全县上下踔厉风发,勇毅前行。于是,一整套政策“大礼包”和攻坚“组合拳”相继推出。教育帮扶“斩穷根”,落实各级各类学生资助资金和社会帮扶资金2亿多元,实施教育基础设施项目47个,出台新时代会宁教育 “十条意见”,县财政每年安排固定资金2000万元,全县义务教育阶段适龄人口无一人失学辍学。健康帮扶“防返贫”,全面实行“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服务,全县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参保率95.71%,实现16.8万名脱贫人口、13048名监测人口参保全覆盖。住房改造“保安全”,完成农房抗震改造试点户498户。安全饮水“见实效”,紧盯“稳定供水”目标,完成维修管道122.8公里,农村饮水安全四项指标全部达标,实现安全水向幸福水转变。道路安全“助发展”,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完成自然村组道路硬化323公里,农村公路养护维修工程247公里。兜底保障“惠民生”,发放救助资金215.4万元,设立服务网点315个,对33431名农村低保对象、1782名特困供养人员、5002名易返贫致贫人口和9440名农村低收入人口定期开展动态监测,实现对农村低收入人口风险点的早发现和早帮扶。全省社会救助工作现场推进会在会宁举办。产业帮扶“夯基础”,深入推进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计划,创建标准化种养产业园284个。稳岗就业“促增收”,累计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10.5万人,创劳务收入27.35亿元。预计2022年全县脱贫群众人均收入达到10007元,较去年增长15.6%。

筑牢防线,做细扶持文章。建立健全易返贫致贫人口快速发现响应、监测对象核查评估、“一户一策”防返机制、防返成效和风险消除评估、防止返贫动态监测等5项工作机制,识别纳入“三类”监测户2920户,实行四级网格员包抓监测,采取“一户一策、一点一策”等精准帮扶措施,促进全县2828户搬迁安置群众社会融入。有效避免发生因灾返贫问题,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培育特色,激发产业活力。按照“一县一品”“一乡一业”的思路,发展壮大“牛、羊、菜、果、薯、药”和小杂粮等特色产业,做大做强一批小杂粮加工企业。今年乡村振兴投入资金5.04亿元,其中55%用于产业培育。引进甘肃开盛、新疆润丰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家,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23家,采取土地流转、订单生产等多种方式将农户嵌入全产业链,实现农户与市场对接、增收与致富并进。高效统筹,推进乡村建设。实施“坡改梯、旱变水、小变大”三类高标准农田建设,夯实农业基础条件,扛牢粮食安全责任。完成149个行政村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带4条和26个乡村振兴示范村,打造“五治融合”示范点26个,改新建农村户用卫生厕所2万座。在全市率先推行“四级网格+码上反映+河畔好声音”三位一体乡村治理,努力把会宁建成全省乡村振兴战略的标杆。

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会宁县始终把建立稳定致富机制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手段,制定《会宁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查弱项、补短板、促提升”工作方案》,全覆盖排查问题,高质量整改问题。以教育、医疗、科技为牵引,推进组团式帮扶。持续打造中央定点帮扶样板,中投公司投入帮扶资金8400万元,定点帮扶实现新突破。持续深化东西协作交流,天津河平区投入财政帮扶资金5600万元,全方位助力乡村振兴。实施农业保险“会宁模式”,全县完成承保4935万元,完成理赔3012万元。组织开展“岗位大练兵、业务大比武”活动1413场次,深入开展农村留守老人妇女儿童和特困群众关爱服务行动,为群众帮办实事611件,399名帮扶工作队员驻村帮扶乡村振兴全覆盖。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最大限度减少疫情造成的影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会宁县将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成功创建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县为契机,扎实苦干、锐意攻坚,在沃野阡陌的会师大地上抒写乡村振兴更加宏伟壮美的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