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节|今天,我们记录自己
来源:会宁县融媒体中心 | 作者:会宁县融媒体中心 | 日期:2021-11-08 00:00:00 | 阅读: 5552
今年是我从事记者工作的第5年。5年来,辛苦不少,但收获更多。从刚出校门的懵懵懂懂,到如今独当一面,会宁融媒给予我的除了逐渐成熟的工作能力,还有精彩的经历和丰富的阅历。我无比庆幸自己选择了记者这份工作,让我可以始终在第一线,参与和见证会宁的发展。
作为一名新闻记者,脚下有泥,心中有梦,眼里有光。就要深入基层,转田坎、跑车间、蹲校园……无论酷暑寒冬,我们一直奔走在路上……
脚下沾满泥土,笔下才有温度。从业记者以来,今年的经历记忆尤为深刻,进村入户看脱贫攻坚成果、深入一线宣传疫情防控,处处都有我们新闻工作者的身影。今后,我将继续保持热爱,用镜头和笔尖讲述身边的动人故事。
全媒体时代,新鲜事物层出不穷,对于记者的要求更高。我必须勤于学习,争做融合报道的多面手,航拍、小视频……尽力学会用十八般武艺拥抱新闻理想。虽然未来这条路注定不会一帆风顺,但这份职业以其特殊的魅力,吸引并鼓励着我勇往直前!
作为一名新闻战线的“老兵”,在采访的路上,总有一些刻骨铭心的故事,让人内心充满阳光。随着融媒体的快速发展,图文并重、动静结合是给新闻工作者提出的最基础要求,对我来说,每天都有新的挑战。唯有不断学习,坚守初心热爱,才能担负起一名记者的义务和责任。
新闻人是一种身份,更是一种责任与担当。希望自己能通过镜头和笔,记录下会师大地的发展变迁,书写身边的温暖,更贴近群众的生活,成为一名脚下踩泥土、笔下见温情的新闻工作者。
伴随着“会宁电视台”“会宁发布”微信公众号一起成长的我们,醒目的标题、精美的图片、独特的线条、巧妙的加框、舒服的色彩,都是我每天都在加强学习的内容,紧跟当下视觉审美趋势,让每一天的版面编辑都变化多样,富有层次。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舞台,而我的舞台就是每一条新闻画面的后期制作。为了让电视新闻画面更加丰富多彩,我们每天铆足劲、凝住神,剪辑好每一帧画面、编好每一组镜头,确保新闻安全、高质量播出。
作为基层的新闻媒体,每一位新闻工作者都要掌握采编播各项技能,我也不例外,既是穿着正装的主持人,也是双脚沾满泥土的新闻记者。不管是在重大的政治事件中,还是在经济建设的项目一线,我都会讲好会宁故事,传播好会宁声音,及时把党和政府的声音第一时间传递到千家万户。
记 者
圈外人眼中
风光,刺激,神秘!
家人眼中
晨昏颠倒,剩男剩女!
朋友眼中
总是很忙,没有档期!
在路上
是记者的日常
也是这个职业最美的姿态
从车水马龙的街道
走到硕果累累的田垄
我们用双脚丈量世界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
笔触就有多少真实
这一年
在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有效衔接的战场上
我们走入山峁梁塬,走进农家小院
用接着地气的语言、连着人气的画面
透着灵气的新闻作品
展现高质量发展的新会宁
这一年
面对疫情
很多人往后的时候
我们得往前
深入定点医院、交通卡点、乡镇村组、社区一线
用真心真情发布第一手信息
澄清事实真相,化解心理危机
展现防控成果
凝聚起疫情防控磅礴力量
这一年
我们以笔触和镜头为尺
丈量着会师大地上
高质量发展的速度和高度
民生改善的温度和力
以汗水和辛勤为笔
用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奋斗的动人故事
描绘着
全力打造“一带五色·多彩会宁”
的全新征程
这一年
我们全力奔跑,脚下有泥
心中有梦,眼里有光
晨曦微光中
为采访到第一手信息
带上武器赶赴一线
炎炎烈日中
为拍摄一个镜头
不停变换机位
找寻最好的角度
寂静深夜里
为斟酌稿件中的一个词语
苦苦思索
夜不能寐……
新媒体时代
今天的我们依然是记者
但已不是过去的记者
今天的我们
既要能写文字稿,又要会摄像
还要学摄影
既要写电视稿,又要做报纸稿
还要学着用灵动活泼的语言和简洁明快的形式
作出新媒体稿件
全媒体记者的高标准高要求
给我们原本“一直和新闻在路上”的奔忙状态
又平添了几分压力
于是
我们的新闻记者拿起了照相机
学着制作起了短视频
幕后编辑走到镜头前、扛起了摄像机
……
于是
今天的我们
飞得了无人机
扛得起三脚架
写得了深度采访
剪得了多媒体视频
转型的过程有些困惑迷茫
还有些“手忙脚乱”
但前行的路上
我们永不停歇!
因为我们深知
只有练就硬本领,才能扛起新使命!
因为
我们是记者!
此刻
向每一位新闻工作者
说一声:“节日快乐”!
愿你脚下有泥,心中有光!
(会宁融媒记者 窦菊)
下一篇:来会宁,赴一场旅游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