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跟党走】会宁:擘画乡村振兴新图景
来源:会宁县融媒体中心 | 作者: | 日期:2021-06-10 00:00:00 | 阅读: 3390
近年来,会宁县在“水、电、路、房”改善上寻求突破,先后完成了巷道硬化、村庄亮化、人畜饮水、电网改造等项目。如今,宽坦通畅的道路修到家门口,外出务工村民纷纷返回农村,全县乡村焕发出全新的发展活力,村民有了“看头”,更有了“奔头”,乡村振兴的春风,正穿越群山的阻隔,润泽着当地群众的心田。
近日,记者在新庄镇新庄村走访时看到,村里的道路宽敞整洁,农家小院错落有致,田间地头、院里院外,忙碌而祥和,村民们住上了宽敞明亮新房子,喝上了清澈方便的自来水,满脸都是幸福的笑容。
会宁县新庄镇新庄村村民 张世恒:危房改造上我也享受了,自来水也进户了,所有能享受的政策可以说我几乎都享受了,政府对农民百姓是真的好。
会宁县新庄镇新庄村村民 武来芳:自从接通了自来水,用水很方便,洗菜、洗锅、做饭我都用自来水。
产业兴旺发达,才能致富千家万户。新庄镇以产业发展为着力点,立足本地实际,积极响应产业扶贫政策,动员当地百姓通过发展特色种养殖业拓宽增收渠道,村民张世恒便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
会宁县新庄镇新庄村村民 李威杰:我养着22只大羊,17只羊羔,一年收入好着呢,政府已经补贴了4年了,总共补贴了1万元了,政府对人民确实好的很。
会宁县新庄镇新庄村村民 张世恒:通过政府号召,百姓在养殖方面,通过享受“20+1”政策,养羊我每年收入在3万以上,各方面都挺好。
土地就是老百姓的命根子,如何在现有土地上做文章,提高耕地亩均效益?看着家乡越来越多的土地变成了撂荒地,农民出身的郑维武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他在2019年决定回到家乡创业,随后便成立了会宁县瑞源康种养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村民的撂荒地开始种植中药材。
会宁县瑞源康种养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郑维武:通过去年试种黄芪比较成功后,今年通过合作社的方式流转开垦撂荒土地4000多亩,有效解决了本村的部分闲置劳动力,现在在我的合作社长期务工人员30人,预计到挖药的时候达到100人以上,今年育苗200亩,种植了600亩黄芪,明年黄芪的种植面积预计达到2000亩以上。
虽然是撂荒地,但作为农民把土地流转出去心里还是没底的,新庄镇寺寨村村民黄梅霞起初和大多数村民一样,内心充满了疑惑,但随着这两年在合作社的务工,黄梅霞心里的石头总算是落地了,一年除了土地流转费外,她还可以在合作社务工,比外出打工强多了。
会宁县新庄镇寺寨村村民黄梅霞:我今年把我的20亩地流转给了合作社,一亩地人家给80元的流转费,还能在合作社打工,一天能挣100元,有时候老板还请着吃一顿饭,发奖金,我感觉还可以。
昔日贫困的小山村,如今“青山绿水”,一栋栋错落有致的房屋,山坡上、农田里各种特色产业基地星罗棋布,蜿蜒的水泥村道四通八达。村民们一个个洋溢着幸福笑脸,山村大地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美丽景象,所有的这一切都有力见证了对症下药式的精准扶贫带来的华丽蝶变。
会宁县新庄镇副镇长李伟:下一步,我镇利用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有利时机,继续做大做强富民产业,确保全镇全膜种植面积稳定在7万亩以上,肉羊饲养量达到5万只以上,生猪出栏量达到1.5万头以上,小杂粮种植面积达到两万亩,塑料大棚种植达到2000座,中药材种植达到3000亩以上,进一步提高农民种养收入,为我镇乡村振兴战略打下坚实的基础。
记者感言
站在新生活的起点,致富成了心心念念的目标。今天的新庄镇,早已不再是“穷乡僻壤”的代名词,这里的每一块土地都蕴藏着活力与希望,每一位村民都充满了干劲和力量,昔日的小山村正在酝酿着一场更加美丽的蜕变!我们有理由相信,坚定不移地跟着共产党走,在乡村振兴的路上,会宁面貌新、产业旺、百姓富的美好愿景必将变成群众心中的真实图景。
(会宁融媒记者 牛丽娜 逯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