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2021——会宁:聚焦强基固本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来源:县融媒体中心 | 作者: | 日期:2021-02-18 08:31:36 | 阅读: 3857

2021年,会宁县将坚持以乡村振兴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实现会宁由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变,由畜牧大县向草畜强县转变,由产粮大县向国家粮食安全重点县转变,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把会宁建成绿色农特产业保护示范区,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继续对脱贫村、脱贫人口开展监测,持续跟踪收入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定期检查、及时发现、及时帮扶、动态清零。接续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壮大,开展全县到户产业普查行动,有针对性促进产业提升,巩固脱贫产业成果,放大产业到户效果。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激发群众自我发展动力,完善多干多补、以奖代补、以工代赈等机制。兜住民生底线,规范管理公益性岗位,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持续深化与天津市和平区的对口协作,进一步加强与中投公司等帮扶单位的联系,做大帮扶格局、完善长效机制,争创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

提升农业质量效益

坚持把产业振兴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之策,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农业水利设施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增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障能力。实施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计划,加大外引内培力度,促进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发展。强化产业内部融合,促进农林牧结合和循环发展,优化种植养殖结构,实现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加快“三品一标”开发认证,抓好农产品品种、品质、品牌和标准化生产,提高“甘味·会宁”影响力。

持续增加农民收入

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落脚点,完善整村增收体系,持续推进脱贫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加快发展量子农业、数字农业、智慧农业、康养农业,培育农业结构调整示范村。拓展增收空间领域,持续深化与龙头企业合作,加快推进生猪养殖、肉羊加工、高标准农田等重点项目和2大天然牧场建设,生猪养殖规模达到100万头以上。巩固到户增收成果,继续落实产业达标奖补政策、产业贷款,加大有组织劳务输转力度,大力实施消费帮扶。筑牢增收责任根基,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梯次推进、差异考核,打造一批国家和省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坚持把乡村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强化建制镇和乡镇政府所在地整体规划建设,完成县城所在地之外26个乡镇镇区改造,提升经济人口聚集功能。推动“四好农村路”提质扩面,实施农村安全饮水改造提升工程。持续推动生态移民,提升农房建设质量。因地制宜推进28个乡镇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实施河湖水系综合整治,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着力打造南城国家长征文化公园红色小镇、南川田园综合体水云小镇、线川田园综合体康养小镇、杨集神秘药谷中药材小镇、老君苏家堡进士故里小镇、韩集云台村历史文化小镇、新添道口村民族幸福小镇等一批特色小镇和生态产业示范村。按照每年20%的比例推进行政村美丽村庄建设,到“十四五”末实现全县美丽村庄建设全覆盖。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坚持把农村改革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动力,全面推开农村“三变”改革,大力推广“农户+专业合作社+基地+协会”生产经营模式,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建立起企业、合作社、农户之间的利益纽带与联结机制,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深化农村集体产权、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盘活农村资产资源,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