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宁:让非遗“活”起来 “火”起来

来源:县融媒体中心 | 作者: | 日期:2020-12-29 08:42:45 | 阅读: 5396

千古文化留遗韵,一代文明展新风。时值2020年甘肃省优质农特产品展示展销暨促销费活动进行的第三天,“非遗+扶贫”让大家在非遗购物体验中,共同参与非遗保护、共享非遗保护成果、共同助力消费扶贫。

丝竹管弦齐奏天下太平歌,生旦净丑演绎古今人生事。一大早,在会宁的甘肃农特产品一条街二楼的秦韵秦声驿站里,秦腔爱好者细腻苍劲的唱腔,就已吸引了不少前来观赏体验的群众。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2020年甘肃省优质农特产品展示展销暨促消费活动中,会宁县深入开展非遗传承和保护利用,持续推进非遗富民惠民示范建设,深化文旅融合,精心设计推出会宁甘肃农特产品一条街“非遗之旅”扶贫线路,畅通会宁非遗手工技艺类商品及县区名优特产的销售渠道,让非遗与现代商业无缝对接,助力非遗活起来、火起来。

会宁文旅集团董事长 张辉霞:这个小剧场也是我们文化旅游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打造的整个旅游规划里面的一个项目,三楼是会宁皮影馆,是咱们会宁的传统文化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的游客来之后,到三楼观看15到20分钟的皮影,完了之后到二楼秦腔小剧场观看和体验一下我们的秦腔文化,主要是体验环节,再到会宁传统手工艺体验馆,体验一下会宁的传统手工,再到一楼体验一下美食和购物。

文化遗产铸硕果,精神文明开新花。走进会宁文化馆展示展销活动现场,笔墨横姿的书画作品,线条明快、针法活泼的手工刺绣,层叠有致、创意无限的剪纸艺术……无不吸引着大量游客的驻足观赏,竞相购买。

市民 孙振甲:今天看了会宁文化馆的展出,看到了咱们会宁的刺绣、剪纸这些传承了老传统的艺术,看到咱们会宁的妇女心灵手巧,做的东西都很精致,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传承下来了,感到很欣慰。

市民 李淑芳:大家都说汉唐街热闹得很,有展销活动,我一直比较喜欢剪纸,就转到了文化馆剪纸这儿看一下,明年是牛年,是我儿子的本命年,所以就把这个牛剪纸收藏了。

今年57岁的刘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会宁剪纸的传承人,同时也是一名甘肃中医药大学的副教授。从小深受祖母、母亲家庭浓厚氛围的影响,对剪纸有着深厚感情的刘伟,听到此次非遗剪纸文化入驻甘肃农特产品展示展销活动的好消息后,带着家中三姐妹和彼此的作品来到了活动现场,进行展示展销非遗传承的同时,也为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技巧打下坚实的基础。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会宁剪纸传承人 甘肃中医药大学副教授 刘伟:我是学医学的,医学是一门非常精细的学科,要求非常仔细认真严谨的态度,我现在在大学里面教书,教的是人体解剖学。人体解剖学就是用刀和剪进行人体雕琢的一门艺术,所以它和剪纸有异曲同工之妙,我把人体解剖用的剪刀用到剪纸上面,互相促进,对我的专业也有很大的提高,反过来又促进了我对剪纸艺术的锤炼。

非遗千古传,文泽天地间。三十余载执剪不辍,多次参加省内外以及境外剪纸展并屡获殊荣的刘伟,始终不忘将非遗文化传承发扬四海内外。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会宁剪纸传承人 甘肃中医药大学副教授 刘伟:去年,我还去了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进行了会宁剪纸的培训和传承。以色列的一些老师对我们的会宁剪纸也很喜欢,以后有机会我们要把我们会宁的剪纸不但要在我们本地传承好,而且还要传承到其它地方,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传承是最好的保护,创新是最好的传承。近年来,会宁县在非遗的挖掘、传承、保护和创新方面,严格按照“挖掘一批,保护一批,传承一批,成就一批、带动一批”的原则,最大限度帮助非遗文明找到适合自己生长的文化土壤,以此让全县境内文化潜能巨大,文化价值较高的非遗文明经典项目得以保存和发展。截至目前,共挖掘出全县非遗项目国家级1项,省级非遗项目5项,省级传承人8人。市级非遗项目23项,市级传承人58人。县级非遗项目41项,县级传承人320人。白银市民间艺术大师21人。

(会宁融媒记者 王彦霏 陈宇洋)